醴陵历史上的 那些会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民国时期,设于汉口的长沙会馆,醴陵会馆“醴泉堂”设在第一厅。

    刘放年

    会馆是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民间团体,大体分为三种:有供科举之士居停聚会之处,称为“试馆”;以工商业、行帮为主体的同乡会馆;由客民建立的同乡移民会馆。

    醴陵是移民县,也是通商口岸。因此这里的会馆基本都属于同乡会馆和移民会馆。醴陵的会馆有设于醴陵以外的,更多的设于醴陵城内。

    设于醴陵以外的主要有“醴泉堂”,位于汉口。在汉口设有长沙会馆(建于清道光年间),醴陵居第一厅。会馆坐落于汉口董家巷,规模宏大,中有戏台。民国十四年,湘乡的曾某会长私自将第一厅出租,致醴陵人愤慨不已。傅熊湘、陶樾吟等据理力争,将租户斥退,正名醴泉堂。同时还在汉口河街建有“萍醴码头”,并设公所,谭延闿曾撰联云:“萍水相逢,主宾皆美;醴泉不竭,江汉同流”。此外还有民国初年设于长沙的“醴陵驻省同乡会”等。

    历史上醴陵几次移民大迁徙,所剩的土著很少,移民大多来自江西、福建、广东。到民国时期,醴陵城内还设有豫章会馆、福建会馆、广东会馆。城郊还有福建围、江西义山等。

    豫章会馆,又名万寿宫,设于老城原西后街,明代西帮(江西)创建。内祀许圣真君。民国志载:“凡赣人落拓于醴者,资以川资,病给医药,死无所归者,则畀以棺槥”。位于城南郊的“江西义山”便是他们建的公墓陵园。此外设于白兔潭、美田桥等会馆有十六家。

    福建会馆,又名天后宫,设于原汤家巷。清道光二十九年,由闽帮(福建)所建,祀天后(福建林氏女)。清末并设有崇实学校。还在王仙、浦口、神福港等设有会馆。

    广东会馆,又名南华宫,设于原育婴街。祀六祖慧能。清乾隆中叶,由粤帮(广东)所建。时县令黄圣之撰联云:“作尹槐花封,喜是间水绿山青,定有人才夸玉笋;抚时刚荔熟,问诸君酒余茶后,可曾诗梦忆珠江”。民国初年并设培元女子学校。在王仙、枧头洲、泗汾设有小学。

    会馆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商帮文化发展的产物,它作为乡谊联系的纽带,是客居他乡的商人自我构建,自我认同的精神象征。

    会馆文化至今还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醴陵在进行老城改造的规划与建设时,会馆也列入其中。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