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李军 通讯员/崔林 杨莹芝
“环保部门盯得紧是好事。”最近,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频频造访”,醴陵李畋镇石溪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朱建军却这样说。被环保部门紧盯,为啥还这么振奋?这背后有故事。
去年10月,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发现,李畋镇明兰水库水质下降。一番追查,发现污染源主要涉及上游石溪村、洪源村两个村。该局醴陵分局监察大队一中队中队长刘稳介绍,两村有130余户养殖户,其中石溪村108户,由于2019年以来,猪肉价格上涨,这片区域养殖量大增,“原来约有1万头猪,现在猛增到3万头。”
原本,养殖户基本建了沼气池、化粪池,养殖粪污经初级处理后由村级进行集中收集处理。但激增的养殖量让处理变得困难起来。尤其是石溪村,畜禽养殖废水每天产生300余吨,而村污水处理中心每天仅能处理120吨。加上2台粪污收集转运车运力跟不上,养殖户又担心粪污收集转运带来猪瘟病疫,导致转运率不高。
诸多因素影响下,养殖户没妥善处理的粪污,变相污染了山地、水体等。对此,执法人员始终关注,一直在推进整改。去年12月,执法人员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并要求相关养殖户限期整改。今年3月初,株洲清蓝环保志愿者协会发现整改效果并不理想。得到反馈后,3月5日,执法人员再次“出击”,召集相关镇村负责人及养殖户代表等召开整改工作会议,商讨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现在,养殖户的防污意识普遍提高,部分养殖户买了水泵和管道,打算将粪污排入污水处理厂。”朱建军说,对位于山上的50余户养殖户,村里也计划新增2个污水处理站并引污下山集中处理,正在通过养殖户自筹、向上级争取资金补贴等方式抓落实。
朱建军说,环保执法人员多次登门,倒逼村里走向“绿色发展”。他坦言,畜禽养殖是村里的支柱产业,去年纯利润达8000万元,村“两委”班子将以整改为契机,做优做强养殖产业,探索散养户集中管理方法。
“看似是坏事,但搞好了,村里就能取得效益和名声的双赢。”朱建军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