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律
儿时对元宵节的期盼不亚于对过年的期盼,美好而愉快的记忆已然定格在了童年时期的元宵节。
童年的记忆没有钢筋水泥的枯燥和冰冷。一个大村子宛如一个大家庭,除了晚上睡觉关门外,大白天每家每户都是大门敞开。一到吃饭时刻,村子四处弥漫着饭菜的香味,除了呛得让人鼻涕、眼泪横流还直呼过瘾的煎辣椒外,最让人怀念的就是那过年过节才能吃到的“三湘名菜”辣椒炒肉。只要哪家有辣椒炒肉,还不待菜上桌,村子里的娃们就一拥而上,此刻筷子都成了多余的摆设,一双双小手使劲往盘子里面伸,一旁的大人边笑边拿个筷子在边上做出打手的模样,孩子们边吃边哄笑着四散跑开。那个村子如今就像一个童话王国般存在于我的头脑之中,有温度、有笑声、有香味、有人与人之间最踏实的信任与爱……
村子里面最闹腾的日子当然要算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完年小孩子们就开始忙乎起来,组队、凑堆、扎龙、排练、分工,孩子们有板有眼地把星子灯队伍组建起来了,这支星子灯队伍最大年龄也就10来岁,最小的娃才五六岁。说是星子灯其实就是用稻草扎成一个个形似龙状的草把子,龙头、龙身、龙尾,为了喜庆,龙头还用大红布包了一圈。每个星子灯把上端都插上一根点燃的香火,这个香火是不能灭的,寓示着主家新年兴旺发达。
农历正月十二,星子灯就正式粉墨登场了,从本村开始家家户户都要去闹腾一番,村里和善的老人们看到星子灯来了,便会早早的打开门候着。等星子灯队伍一进门还会放上一小挂鞭炮来迎接,小伙伴们一个个脸上都笑开了花,嘴里喊着各类吉祥祝福语,手里的星子灯也随着龙头的带领不断变换着队伍的形状,到主人家各个屋里溜上一圈把祝福送上后再出门。主人家会拿出“小心意”来打赏,多则2块、5块,少的也有个5角。每个星子灯队伍都会配上一个账房先生,专门负责敲门和收红包,当年我从事的就是这个“工种”。正月十五前的几个晚上我都会有模有样的背上一个大黄斜挎包,一个晚上下来,这个神奇的挎包里面就如爆米花机一样生出许多花花绿绿的钞票来。
最好玩、最热闹的事情就是碰上大人舞的大龙灯,但凡大龙到处必是灯火辉煌、人生鼎沸。于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星子灯队伍就不约而同的聚集在大龙灯周围,宛如一龙戏九子的场面,十分盛大。随着舞龙队有力的吆喝声,星子灯也会灵活的穿插其中,孩子们兴奋的“啊、啊、啊”大喊着,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那时那刻,鞭炮声、笑声、吆喝声,在元宵佳节就汇聚成了欢乐的海洋。
那几天星子灯队伍的每一位小伙伴都如打了鸡血般精力无限,足迹从全村到全镇,甚至还过条河遍布全县。哪管脚上磨出泡、哪管吆喝得喉咙嘶哑,但大家那股热乎劲真叫个痛快。当然最开心的是每晚收工时分,小伙伴们会找个路灯旁围成圈坐好,管账的那人就会把斜挎包往地上一倒,满地都是钞票,大家乐呵呵地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星子灯队伍按日结算“工资”,一个晚上下来,多的能赚个五六块。这些钱全是可以让我们自由支配的零花钱。回家前大家还会不约而同的约起第二天晚上的路线,彼此叮嘱要早点晚饭,争取明晚再多走几户人家,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对明天的期待。
如今星子灯的记忆就如夜晚的星空,时常在心头闪烁却已相隔遥远,想念儿时的小伙伴们,想念那份无所顾忌的快乐、想念那份闯荡江湖的豪情,这份记忆让人留恋沉醉,这份记忆何时翻开都会让人从心底一喜,会心一笑。
元宵节的欢乐永久定格在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