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陶瓷小镇。 张斌 摄
全省首条陶瓷等静压自动化生产线。 谭浩瀚 摄
大道通衢,畅联八方。 彭雪飞 摄
醴陵市民中心。 彭雪飞 摄
“中盐美福”复合肥生产基地。 彭雪飞 摄
横店产业园鸟瞰。 吴建良 摄
滨河路游园。 醴陵市委宣传部 供图
大美醴陵,山水洲城。 彭雪飞 摄
株洲日报记者 李逸峰 通讯员/李景兰 殷凯
渌江两岸,花红柳绿;企业车间,机器轰鸣;项目工地,热火朝天;田间地头,绿意拂人……早春二月,走进醴陵,处处生机盎然,活力蓬勃。
2月23日,醴陵市召开三级干部会议,部署今年工作,贯彻落实“三高四新”战略,按照2月6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指导醴陵市委常委班子2020年度民主生活会上的指示要求,着力当好“一谷三区”建设主力军、株醴都市圈建设推动者、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排头兵、县域经济发展领头雁。
春风浩荡,奋楫起航。醴陵锚定“三高四新”战略,抢占发展新高地,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醴陵的新征程。
产业转型升级
着力当好 “一谷三区”建设主力军
2月25日,位于醴陵经开区的湖南玉祥瓷业有限公司智能制造车间内,等静压自动化生产线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着赶制订单。玉祥瓷业是华联瓷业全资子公司,华联瓷业是国内最大的出口日用陶瓷生产商,也是宜家、星巴克、沃尔玛等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但华联瓷业逆势增长,去年累计订单超过7亿元,超出预期。
距离玉祥瓷业不远处的株洲时代金属制造有限公司钎焊车间内,工人们正抓紧赶制中兴通讯5G基站散热器订单。同时,企业自主研发的AGV电池包也在加紧生产,这批电池供给上海洋山港码头,将成为码头无人转运车的动力总成。近年来,时代金属向5G等新领域不断拓展。今年,企业将继续瞄准新基建领域,预计产值突破5亿元,较去年增长30%以上。
近几年,醴陵市以产业突围和企业帮扶为抓手,以提升传统产业和壮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不断加快制造强市步伐,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7.6亿元,园区技工贸收入达600亿元,县域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百强第45位。在全国工业百强榜单中,醴陵列第77位。
“一谷三区”是建设现代化新株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支撑,是引领株洲“十四五”发展的总目标。醴陵的规模工业、人口、GDP、税收分别占株洲的1/3、1/4、1/5、1/6,既有条件,也有基础,更有责任,在“一谷三区”建设中彰显更大担当。
围绕建设更具实力的中国动力谷,找准产业突破点。醴陵将紧扣“3+5+2”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陶瓷、花炮、服饰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玻璃、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数字经济等未来产业,着力形成区域级、国家级、世界级产业集群梯度培育发展格局。加快打造“千亿产业园区、国家级开发区”,不断提升醴陵实业在中国动力谷版图中的影响力。
围绕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引领区,抢占战略制高点。今年,醴陵将抓住全省柔性引才试点契机,深入实施“瓷城人才引领行动”,引进科技创新人才100名以上。积极争取布局陶瓷产业智能装备研究院、新型玻璃研发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集中攻克装备自动化、新材料、陶瓷3D打印等一批“卡脖子”技术,推动“醴陵制造”向“醴陵创造”转变。
围绕建设“一带一部”改革开放先行区,把握工作着力点。醴陵将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统筹推进投融资体制、要素市场化配置、“放管服”等重点领域改革,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完善落实“四个十条”“五个一”等好政策、好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围绕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幸福区,突出民生落脚点。在就业、教育、卫生等方面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由“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劳有所得”向“劳有应得”、“住有所居”向“住有安居”、“老有所养”向“老有颐养”品质升级。
做好融合文章
着力当好株醴都市圈建设推动者
2018年12月26日,莲株高速建成通车。次年11月21日,东城大道建成通车,株醴融城再提速。去年8月31日,醴娄高速扩容工程开工。
大道通衢,畅联八方,不仅缩短了醴陵与株洲两地时空距离,而且提升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和内生动力,也给沿线百姓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变革。
株洲市“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构建“一核一圈一廊”区域经济格局,强调要加快推进株醴融城,打造株醴都市圈。对于醴陵来说,这是提升整体区域价值的有力契机,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株醴融城,全面提速。高位推进,同向发力。
规划在空间布局中体现融合,加强与株洲市对接,组织编制《株醴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功能规划、国土规划、城乡规划等“多规合一”,严控道路两厢土地开发,抓好土地储备和拆违控违。
基础设施在互联互通中体现融合,加速推进醴娄高速、平汝高速隆兴坳互通等工程建设,争取长株潭城际铁路、渌江航道综合开发、通用机场等项目落地,打造水陆空立体交通网。
产业在错位互补中体现融合,大力承接长株潭产业转移,积极导入产业配套,突出特色小镇建设、物流产业发展,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集群发展格局。
公共服务在共建共享中体现融合,推动医保、人才引进等政策与株洲市区并轨互认,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融城红利。
目前,醴陵市参照省、市“长株潭一体化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制定“株醴融城五年行动计划”,分年度梳理工作要点,对重要工作、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列出清单,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随着株醴融城的不断推进,一个充满活力的崭新株醴都市圈,让人期待。
实施“五大工程”
着力当好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排头兵
醴陵是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24个县(市)之一。古往今来,醴陵与江西省边界县(市、区)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通。近几年,该市在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持续推动湘赣边各县(市、区)的交通、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等多领域融合发展。
当好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排头兵,既是省委书记许达哲来醴陵调研时赋予醴陵的发展重任,也是醴陵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未来,该市将坚持政策共享、基础共建、产业共进、文旅共融、区域共治,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全面实现互联互通。
基础设施联通。随着东城大道、莲株高速、东富大道、S333老关—铁河口等跨区域道路建成,醴陵已有50余条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与湘赣边区连接互通,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今年,该市将尽快启动106国道升级改造,争取醴娄高速向东延伸,加快建设湘赣边区域物流枢纽,着力把醴陵打造成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
文旅发展联合。按照省委书记许达哲“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的征程”指示要求,醴陵将抢抓韶山至井冈山“两山”铁路建设机遇,策划“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旅游线路,提质李立三故居、耿传公祠、左家老屋等红色景点,实施蔡申熙、宋时轮等先辈先烈生平业绩展项目,打造湘赣边红色旅游节点城市。
产业升级联手。醴陵东富镇与萍乡接壤,这里正在建设玻璃产业园、电瓷产业园等特色园区。目前,玻璃产业园引进企业9家,投资100亿元的中建材碲化镉项目将在今年底竣工投产。未来,醴陵将加强与周边县市深度合作,在陶瓷、花炮、玻璃、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领域,实现展会共办、品牌共建、市场共享,打造国际陶瓷之都、中国花炮之都、中南地区玻璃高地、湖南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长株潭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生态环境联治。联合开展治山、治水、治土、治房、治垃圾等专项行动,守护好渌江河“一江碧水”,打造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区,用3—4年时间实现美丽乡村、卫生厕所、垃圾分类三个全覆盖。
社会治理联动。开展群防群治、联防联治,建立安全生产联合检查、治超治限联合行动、基层乱象联合整治、违法犯罪联合侦防、群体事件联合处置、社会治安联合巡逻等协作机制,确保示范区和谐、稳定、安全。
加速迈入“千亿时代”
着力当好县域经济发展领头雁
去年12月16日,第二十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排名榜单公布,醴陵再次实现“双进位”,分列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第45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第64位,分别比上年提升1位和6位。
在株洲,醴陵是当之无愧的县域经济领头雁。在今年1月8日举行的醴陵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上,该市提出新目标:十四五期间,将加快构建“一核两轴一廊六区”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打造产业之城、开放之城、创新之城、文化之城、宜居之城,加快迈进以千亿产值、千亿产业、千亿园区为主要内涵的县域经济千亿时代。
“千亿产值”,地区生产总值每年增长8%左右,用4年左右时间突破1000亿元;“千亿产业”,陶瓷产业产值每年增长10%左右,用4年左右时间突破1000亿元,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千亿园区”,醴陵经开区技工贸总值每年增长12%左右,用4年左右时间突破1000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开发区。
当好“领头雁”,重点在领,关键在先。该市将瞄准高质量发展目标,全面推动城市进步、农村进步、企业进步、机制进步、环境进步、生活进步,高效率、高水平、高标准开展各项工作,在全市、全省、全国争创一流。
围绕实现县域经济“千亿时代”目标,该市将加快构建“一核两轴一廊六区”区域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五城发展”。产业之城,建设规模更大、结构更优、质量更高的先进制造业高地,推动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名稳步上升;开放之城,建设全方位的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打造名副其实的国际陶瓷之都、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创新之城,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力争科研经费支出占比、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核心指标达到省市一流水平;文化之城,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充分展示醴陵的千年文化、热血人文、工业文明;宜居之城,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全国文明城市,让每一块土地彰显人间大爱大美,每一位公民享受社会公平公正,人人拥有放飞梦想、实现抱负、赢得出彩的机会和舞台。
时代的华章,总是在砥砺奋进中书写;历史的画卷,总是在逐梦前行中绘就。一座实力雄厚的产业之城、海纳百川的开放之城、激情澎湃的创新之城、独具魅力的文化之城、引人留人的宜居之城,正款款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