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天红转移被洪水围困的群众。 受访者 供图 ◀许珺(右二)正在策划市文化馆直播课程。 株洲日报记者 温琳 摄 ◀靖麒制衣厂里的工人在生产线忙碌着。 受访者 供图 ◀谢件云在工地上工作的场景。 受访者 供图 ▲付浩华正在检查产品质量。 受访者 供图 ▶陈和平(中)和扮演花鼓小戏里背娃书记的演员合影。 受访者 供图
株洲日报记者 刘琼 沈全华 温琳 马文章 通讯员/罗蓉 陈坚 实习生/罗伯钊
编者按
走过极不平凡的庚子鼠年,我们迎来充满希望的辛丑牛年。
牛,是最契合中华民族秉性的动物之一,它蹄下生风、驰而不息、勤恳向前,它始终是这个国家奋斗的图腾。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号召,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三牛”精神。
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心中装满忠诚与信仰,坚持为民服务;他们勤于探索,保持创新发展;他们埋头苦干实干,坚忍奋进前行。在绿意盎然、万物萌发的时节,我们走近其中6人,看他们如何发扬“三牛”精神,乘风破浪、一路向前。
“孺子牛”陈和平
退休不退岗,下乡当“村官”
“连绵春雨磨碎磨碎下,山路泥泞吭斥吭斥爬。乡亲们都说这是条断肠路,我不敢怠慢先来体验考察……”伴随着音乐的旋律和一阵阵铿锵有力的花鼓敲击声,戏中刚来山区扶贫的书记上了舞台,伴随着清脆的唱腔,花鼓小戏《书记背娃》在渌口区朱亭镇浦湾村乡村大舞台上演。
该戏上演当天,台下座无虚席。原来,花鼓小戏《书记背娃》说的就是浦湾村的扶贫故事,戏里的背娃书记便是浦湾村的老书记陈和平。
2016年9月,陈和平从市纪委调研员岗位退休。当时,正值株洲市委选派退出领导岗位的领导干部到村(社区)任职。本应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他,主动请缨,经组织批准,来到他曾当知青的朱亭镇浦湾村,担任党总支书记。
朱亭镇浦湾村由原兴隆、春石、高升三村合并而来,合并后,由于党组织凝聚力不强、班子不团结,导致村级工作不能正常开展,是一个人所共知的软弱涣散村。
上任伊始,陈和平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走遍了每个组、每个冲,走访了大多数的农户家庭,开了十余次党员、组长、村民群众座谈会,对浦湾村的村情村貌有了初步了解。
短短3年,他为村里争取3000多万元资金,开展项目建设30多个,拉通了环村公路,湘江休闲旅游区、立体林业区和鲜果小镇区3个特色片区格局已经形成。2018年,浦湾村被列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
对贫困户,陈和平更是时刻牵挂。到浦湾村后,他对该村的41户贫困户,挨家挨户走访,多方联系爱心单位和人士来村开展帮扶活动。3年来,除了留下必要的生活开支,他任村干部的收入,全部用于慰问困难村民和孤寡老人。
在陈和平的带领下,如今的浦湾村,道路四通八达,楼房精巧别致,青山环绕,绿水潺潺,村民们干劲十足……
“孺子牛”贺天红
将自己融于社区中的“贺伢”
“贺伢,过了个热闹年啊,快进来坐。”2月22日,在渌口区渌口镇接龙桥社区,见社区民警贺天红又来走访,街坊们争相泡茶、端果盘,迎进这位“老熟人”。
今年58岁的贺天红是渌口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已从警42年。在渌口公安分局,他创造了两项纪录:一是从警时间最长,二是一辈子都在基层派出所工作。
作为一名社区民警,目前,贺天红管辖了接龙桥社区、均坝村、青龙湾社区等3个地区近2万人的警务工作。尤其是接龙桥社区,面积虽不大,治安状况却比较复杂,因为这里出租房屋多、外来流动人口多、旅馆多、娱乐场所多。
如何让辖区居民安居乐业,成了对“贺伢”的最大考验。这些年,他坚持“勤走、勤问、勤记、勤听”,将自己融于社区中。
“如果我们离开了群众,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贺天红说,大到治安、刑事类警情,小到邻里纠纷,只要百姓需要,他总会第一时间出现。为此,有事找“贺伢”成了辖区居民的共识。
2016年4月29日晚上7时许,在渌口镇中央时代广场,一个流动摊贩的煤气罐突然燃烧起火,随时可能引发爆炸。情况危急,围观的群众却无人敢上前灭火。正在社区走访的贺天红闻讯赶来,没有丝毫犹豫,他赶紧冲上前试图关掉煤气罐的气阀。由于气罐温度太高,他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贺天红并未慌张,凭借着对周边场所的熟悉,他在附近商场找来灭火器,将火扑灭。
“不愧是我们的贺伢!”事后,围观的居民认出了贺天红,忍不住连连点赞。
这样的挺身而出还有很多。2019年6月,渌口区遭遇特大洪水,贺天红多次冲进洪水中,抢运财物,营救被困群众;2020年疫情期间,他在抗疫一线坚守数月;这个春节,他再次选择坚守岗位,和年轻民警一块值班备勤、巡逻防控。
通过“精耕细培”,这些年,贺天红管辖的几个社区治安秩序明显好转,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未发生一起重大恶性案件,百姓的安全感显著增强。
“贺伢,你还有两年就退休了,为何这么拼?”有时,会有同事不解地问他。
贺天红却坚定地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只要我还穿着这身警服,就要保一方平安。”
“老黄牛”陈曙光
让更多贫困户过上“牛日子”
2月22日,暖阳。在炎陵县鹿原镇柳山村里靖麒制衣厂,老板陈曙光在各生产线忙碌地进行巡查,为即将而来的复工严把安全生产关。
陈曙光在广东打拼多年,在佛山拥有一家上千人规模的服装厂。
“我从最简单的打零工学起,现在小有成就,总想力所能及为老乡做点事。”2018年,陈曙光将目光投向炎陵县,建起了一个服装加工厂。
虽说是干老本行,可毕竟是另起炉灶,工人、技术、资金等难题接踵而至。
“缺人,我就走村入户宣传招人;缺场地,我就向政府申请绿色通道;缺技术,来一个我们教一个……”让陈曙光欣慰的是,订单客户一直没有断,又赶上了政府的好政策,咬咬牙挺过了起步艰难的一年。
早春时节,天色尚未破晓。女工李清秀一早起床,骑着电动自行车前往4公里外的服装厂上班。
“哒哒哒……”李清秀在缝纫机前专心致志地工作,一件件半成品的童装,经过机台缝合、线头处理、水洗烘干、订标烫熨等工序打包装箱,“每天可出成品100余件,这样的工作量,在月末时,可以领到3000多元工资。”
“希望每天再多干些活,争取今年当上小组长。”李清秀为自己定下新年小目标。
“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外贸订单数大幅减少。”陈曙光告诉记者,“车间通过灵活调整员工工作时间、外贸订单转内销的方式,没有一个员工失业,员工收入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谈到新年愿景,陈曙光露出了自信的微笑:“今年又签下一大把订单,下一步计划扩大厂房,更新生产线机器设备,吸纳100名周边乡镇贫困户来上班,让大家都过上‘牛日子’。”
“老黄牛”谢件云
带着小伙伴奔向幸福生活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9楼办公室。一名身着西装的男子,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架,详细查看手头的技术方案和施工图纸。
他,就是湖南富诚智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谢件云,一名“70后”创业者。
“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行业,坚持下去总会有成绩的!”2月22日下午,天元区黄河北路272号幸福大厦写字楼的9楼,谢件云打开心扉,回顾自己的创业之路。
早在1998年,他从高校毕业后,就自谋职业。刚入社会时,他心比天高,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想干,开过店、做过培训、办过职业学校。10年创业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他明确自己的创业方向——在信息化建设领域耕耘探索。
从承接简单的弱电安防工程,到数据中心机房、数字法庭等信息化集成项目的实施,一步一个脚印,创业的艰辛历历在目,团体的技术势力和项目交付能力日渐成熟。信息化建设领域涉及的产品及服务门类众多,看似工程量不大,干的却是技术活。
“没有施工安全,就没有工程及服务质量保障!”每一个项目开工,他都要对施工安全工作三令五申。安全教育一人都不少,安全保障措施一项都不落,一切安全隐患都要消除在萌芽状态。公司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给现场施工人员吃下定心丸。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众多中小企业陷入生存困境,谢件云的创业之路也面临坎坷。上半年,有的同行关门停业,有的经营转向,有的谨慎观望,他的合作伙伴创业信心也开始动摇。
越是艰险越向前,谢件云选择迎难而上。2020年5月,在一片哀鸿声中,他重新搭建平台,将新组建的公司总部搬进幸福大厦的中国科技开发院株洲创新孵化基地,在神农城商圈开启新征程。
他带领一支专业弱电施工队伍,为遍布株洲城乡的各类客户提供优质的智能化产品及服务。“宁愿少赚一点,也要让客户放心满意!”谢件云说,再苦再难,他决不将工程外包,并坚决对偷工减料说“不”。去年,他没有拖欠员工一分钱工资、卡扣经销商一分钱货款。
牛年春节,他带着儿女回到老家再次瞻仰茶陵南浦铁犀,重温“茶陵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谢件云以臧克家的诗作《老黄牛》自勉道。
“拓荒牛”付浩华
让腌腊美食走上百姓餐桌
岁月如梭,又是一个本命年来到。
沐浴着春光,付浩华给自己的科研团队确定了今年的3个攻关方向:开发低盐高水分腌制肉制品,开发肉制品预制菜,开发高品质的生鲜猪肉产品。
今年36岁的付浩华是湖南唐人神肉制品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研发总经理,全面负责集团中西式肉制品、酱卤、生鲜、休闲肉制品的开发工作。2020年,他入选湖南省科技创新类“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带领团队获评“湖南省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
“年夜饭餐桌上的那道大蒜炒蒸腊肉,是我对腌腊食品的最初记忆。”付浩华说,小时候,他喜欢跟着妈妈看熏制腊肉的过程。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读书时,他选择的是食品专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发出更多安全可靠、营养健康的食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由“吃饱”到“吃好”“吃健康”的美食新需求。
2015年,已在食品行业崭露头角的付浩华接到了唐人神集团伸来的橄榄枝,开始了腌腊肉制品的研发之路。
众所周知,烟熏食品在烟熏和烘烤过程中,可能产生苯并芘。“我们的产品已达到国家标准,我希望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有害物质。”付浩华说。
为得到关键参数,他不断调整实验。最开始,一次调整就需要等待20个小时才能
得出数据的变化。后来,因为调整参数次数多了,总结出规律,他只需要等待和观察1个小时,就可以知道参数是否合适。
通过不惜努力,唐人神集团腌腊肉制品中的苯并芘低于国标50%,并建立了含烘干成熟一体化装备60台/套的生产示范线。2018年,科研攻关落地的“传统腌腊肉制品品质调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中国食品工业协会2018年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9年,团队参与、源此衍生的“传统特色肉制品现代化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5年时间,付浩华带领研发团队在生鲜肉长距离冷藏运输、腊肉加工自然气候模拟以及半发酵风味定向调控等技术及产业化上,共实现创新技术17项,累计开发新产品70余款,成果转化新增销售达12亿元,创利润过亿元。
在他看来,科技创新必须以解决产业当前痛点或未来的问题为出发点,尤其是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解决消费者不会做饭、不愿意做饭、没时间做饭的烦恼,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之一。”付浩华表示,未来,他将带领团队持续寻找腌腊食品里的健康味道,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肉,让美味腌腊食品走上百姓餐桌、走向全球市场。
“拓荒牛”许珺
拥抱数字化
开拓“第二场馆”
“舞蹈作品要直接反映百姓的生活情感,要体现地方特色和特点,要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特点……”1月25日上午,在市文化馆二楼舞蹈室里,市文化馆著名编导熊武在上直播课,讲授舞蹈编导课程,受到了舞蹈爱好者的欢迎。
“直播课有8万人次观看。”站在一旁维护直播现场的市文化馆副馆长许珺兴奋地说,相比传统的线下活动,直播打破了空间和场地的制约,能够覆盖的人群更多。
过去,市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例如演出、讲座、培训、展览等,受到地域、场地、时间等因素制约,群众难以广泛参与。市文化馆“引进来、走出去”,通过社会力量壮大市文化馆的文艺培训力量,也让市文化馆的专业师资下沉到基层。
“这样的成本太高。”许珺的办法是,拥抱数字化,市民通过手机或电脑,直接“菜单式”享受市文化馆的各项文化服务。
如何拥抱数字化,让文化服务实现下沉?许珺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市文化馆的“数字化”始于2018年初。“当时,我们开通了线上场馆预约。”许珺说,市民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就能预约市文化馆的场馆。“但这还不够。”许珺还试水线上直播。
让许珺没想到的是,一堂略显冷门的恰恰舞培训直播,竟然吸引了6万人次观看,不少镇村文化站还召集当地文艺骨干,通过直播课学习。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市文化馆暂停对外开放,大部分文化活动也被取消或延期,但市文化馆的服务没有打烊, 推出“指尖课堂”直播活动,演讲、烹饪、舞蹈、花艺等特色课程接连走入直播间,市民宅在家中也能享受到公益文化艺术培训服务,也让直播成为市文化馆的常态。
许珺努力丰富市文化馆数字化的服务内容。“线上课堂”“抗击疫情·我们在一起”文艺作品征集等一系列线上活动相继推出,也让线上成为市文化馆的“第二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