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乡 拾零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茶乡人拜年,不仅有规矩、不能乱拜,而且什么日子拜什么人、说什么话、谈什么话题,都是有讲究的。

    婚礼的高潮是闹公公“扒灰”,画鬼脸打扮,越丑越难看越开心

    茶陵秩堂,古称茶乡,不知繁衍了几千几百年,我们的祖先生于草泽没于蒿莱,筚路蓝缕以启农耕,开创了茶文化,繁衍了年俗,传承了年味,留下了千年文化,流传了千古习俗,成为茶乡子孙不老的乡愁!

    这个春节,我回老家秩堂过春节。我是老顽童性子,耐不住寂寞、孤独,到处参加活动。谁家做年货,谁家喝春酒,谁家接亲,谁家放风灯,我都不请自到,老娘怪我“没长大”,老婆骂我“不正经”,女儿在外地发信息提醒我注意“形象”,我却乐得嘻嘻哈哈,自我陶醉于家乡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古老的风情习俗里,悠哉游哉……

    做年货·拜年·喝春酒

    茶乡的年味往往刚进腊月就开始了。邻居妇女们凑在一起,今天帮我家、明天帮你家,各家各户忙着做年货,主要做冷水饼、糯米条、酿豆腐与汤米粉。

    做年货的重要基础就是臼舂粉或砻磨粉,舂得越细或磨得越精,做出来的点心越好吃。谁家有砻有臼,就到谁家加工。左邻右舍的妇女们,事先相约,结婚嫁女进伙做好事的先做,往往有工具的主家得轮到最后才能做。

    年货做出来,你送我品、我送你尝,互通有无,美食共享。那种味道与享受,是花钱买不到的。

    茶乡人拜年,不仅有规矩、不能乱拜,而且什么日子拜什么人、说什么话、谈什么话题,都是有讲究的。也不知何年何月肇始,形成了拜年的《习俗歌》:

    初一伢崽初二郎,安居乐业喜洋洋;

    初三初四外甥郎,金榜题名保平安;

    初五初六姑表堂,家家户户谈余粮;

    初七初八世交忙,文明礼貌要张扬;

    初九初十拜远方,厚德载物图吉祥;

    元宵节后女拜娘,福如东海寿如山。

    拜年的时候,男人呷熟茶或喝酒,孩子呷米粉,女人守家,孝敬老人。那时候,所有的年货都是自产自销,原汁原味,由于生活水平差,吃起来津津有味,好像永远吃不饱,但又讲客道,不能贪吃,大人重在叙旧,小孩重在玩耍,一切为了吉祥与快乐。

    拜年离不开酒。古人常以酒待人,以酒代乐。喝春酒是最隆重的节目,人少就一桌,即使来一个客人,也要请陪客凑成一桌,不得少于八人;人多就吃连桌,摆一条长龙,显示热情、好客、大方、富裕、人缘好。拜亲戚的客人,不论身份贵贱,不论年龄大小,都会享受至高无上的荣耀,乐在其中。

    秩堂人惯喝自酿的水酒,那酒曲制作据说还是祖传的秘方。水酒有三种:三月酿的酒叫桃花酒,劲小味香,又叫“女儿红”;九月酿的酒叫菊花酒,劲大味重,又叫“上亲客”;冬至前后酿的酒经过冬藏则叫冬酒,晶莹透亮,成色墨绿,味道醇厚,香气扑鼻,劲道绵长,不睡脑、不烧喉,香醇可口,堪称“茶乡茅台”。

    秩堂人热情好客,无酒不成席,正月里都要互相请客、陪酒、答谢,也形成了不少独具特色的劝酒词。其实,劝酒不是劝喝醉,适宜即可,主要是海阔天空叙旧情、图开心,也通过喝酒见人心、消除误会、增加感情。

    男婚女嫁·闹洞房·恰滚水

    茶乡秩堂,三大学士故里,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民俗风情多而有味,尤其是春节前后的婚嫁“黄金期”,无不处处彰显浓郁的文化气息与学士的懿德遗风。

    女儿出嫁时,请柬要写明“先期”,亲戚们先天下午到来,年长的至亲还要派人去接。本族的人合家做事合家吃饭,邻居则酌情而定。从先天晚上起,母女俩就开始哭,第二天出嫁前,女眷亲戚及姐妹都要陪哭,倾诉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名之曰“哭嫁”。出亲前,男方迎亲要敲锣打鼓打三通:一通鼓叫“锣鼓催春”;二通鼓叫“唢呐谢娘”;三通鼓叫“普天同庆”。

    女方亲朋先天来聚宴,男宾们一边做事一边唱歌,拿女孩子取乐,妇女们也跟着起哄,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唱《送嫁谣》:

    烧枞毛呀灰蒙蒙,

    嫁姐姐呀妹妹送,

    送到桥头放一铳,

    哎哟哟——肚子疼!

    生个儿子毛茸茸,

    毛呀毛茸茸……

    如果男女双方均系书香门第,族里长辈还会在花轿门的一边贴一上联,待男方对出下联,方可起轿,当然也少不了红包。例如民国时期彭家祠国民党彭问津少将嫁女,出上联“黄道吉日之子于归”,东坑男方配下联“美景良辰百年好合”。大学士村里石龙女方族人在大门上贴上联“小女子进得厅堂下得厨房百里挑一爱谁家”,大学士村里毗塘男方对下联“大丈夫善文善武能屈能伸金榜题名扬神州”,作为娱乐,皆大欢喜!

    送亲的时候,大娘大妈领着姐妹们还要唱《送嫁歌》:

    看见那座山哟望见那条河,

    舍不得的人哟要出山谷谷,

    舍不得的人哟要出山谷谷……

    走过那座山哟趟过那条河,

    舍不得的人哟出了山谷谷,

    舍不得的人哟出了山谷谷……

    捎点好看的哟孝敬好公婆,

    记得雪花飘哟回来看娘屋,

    记得雪花飘哟回来看娘屋……

    不管唱得好不好,大家只管唱,唱到接亲的队伍走远了、听不见了才罢休,然而那古老的韵味却牵肠挂肚、荡气回肠!

    男方娶亲同样请柬要写明“先期”,亲戚们先天下午到来,年长的至亲还要派人去接。本族的人合家做事合家吃饭,邻居则酌情而定。男亲戚“呷熟茶”,伴以土特产点心,较为简单;女亲戚“呷滚水”,各种自制土特产点心一大碗,较为丰富。亲朋们往往一边享用一边给孩子吃,同时拿男孩子取乐,还有帮忙的男人,一边做事一边唱《接亲谣》:

    青蛙叫,鹁鸪叫,

    哥哥讨婆娘我也要,

    走到大门口摔一跤,

    爬起来,哇哇叫,

    喊声婆娘生毛毛,

    生呀生毛毛……

    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一闹公公“扒灰”,画鬼脸打扮,越丑越难看越开心;二闹新娘“点烟”,叫“亲亲伯伯上马呷纸烟”,越难堪越出洋相越是好兆头。

    所以,做公公的一般吃了晚饭就躲起来,村里热心好事者则早有监督,到时候众人就像斗地主一样揪出来,做公公的表面上违抗、扭扭捏捏,其实心里乐得自豪。

    最难堪的是新娘,这是过大关。小孩子要讨喜糖,甚至抢吃。青壮年要搞节目,最大的享受与开心,就是被同伙簇拥着坐到新娘的大腿上,面对面,让新娘叫公公名字发烟点火,旁边的人起哄吹火,让新娘点不上火,折腾一番后才点上火完事。新娘明知刁难也不能生气,羞羞答答地配合才能过关。越热闹预示未来越兴旺;如果不欢而散,认为女方没家教,将来有晦气;如果有人太过分,长辈或同伙就会提醒或制止;所以,闹洞房都是热火朝天、快乐无比的。不过,现在好像不太作兴闹洞房了,而作兴约伴打牌去了。

    结婚的第二天起,新娘将成为新郎村里人,要融入第二家乡,所以要邀请姑嫂妯娌和邻居女眷们喝新婚茶,也叫“孝顺茶”“和睦茶”,俗称“呷滚水”,这是新娘从娘家带过来的点心茶,如人们喜欢吃的酱盐姜、酱萝卜、酱丝瓜、陈皮糖、麻芝粉、红枣等自制土特产,以示新娘家教深厚、心灵手巧、勤劳致富、宜室宜家……

    对油·放风灯

    古老的茶乡大地,中心地带丘陵多,周边地区多高山,形成温暖湿润大风少的自然环境,正月里是放风灯的好时节。也不知哪朝哪代的祖宗、何年何月的发明,人们把美好的愿望写在红纸条上,再贴在风灯顶角,叫孩子们去放风灯。风灯飞得越高预示希望越大,将来出息也越大。

    茶乡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喂猪。最有趣的是“对油”,孩子们拿着碗,浩浩荡荡地走村串户,扯开喉咙反复地喊唱着《对油歌》:

    养猪三百斤,对油放风灯!

    有就对一斤,冇就一调羹!

    对油一调羹,养猪三百斤!

    对油三调羹,养猪八百斤……

    对油就是凑油的意思,让各家各户凑点油,一般是油脚或煎过东西的熟油,也有猪油或生茶油,是用来浸润烂布条点火充气让风灯上天的。

    对油的时候最怕狗,特别是哺乳期的母狗,所以有孩子在场的人家自己赶狗、喊“对油放风灯呶”向家里人打招呼,然后大家一起喊唱对油歌。最有味的是院子里有几户人家同时对油时,谁家出油多就朝谁家喊唱,往往大人吊孩子们口味,提着油想给欲休,等到孩子们喊得声音震天、喊累了才倒油,天真无私的孩子往往会说“妈妈多对点,喂猪喂得大”。小孩图快活,大人图吉利,整个过程皆大欢喜。

    最热闹的还是攀风灯,年轻人一边看风向一边追风灯,把风灯追回来再放,一直放到元宵节,出了节放走就不要了。特别是立春后要多放,叫“吵山闹春”,预示着“人勤春早”。大人则抱着小孩一边看天上风灯飘一边唱着《风灯歌》:

    风灯鸟飘啊飘,

    飘得高又高,

    飘到九天云霄里,

    看到真奇妙 ……

    玉帝爷爷哈哈笑!

    王母娘娘撒钞票!

    观音菩萨送宝宝 ……

    茶乡的习俗,放风灯放得越热闹越吉祥,预示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心想事成!这是童年的梦、不老的梦,也是岁月的天伦与安慰!

    古老的茶乡,美丽的秩堂,生我养我的家园!三条花溪如玉带,八面青山若画屏;千百年来没有地震、没有旱灾、没有水涝、没有瘟疫,有的是士农文化传家、习俗风情待人、瓜绵椒衍敬祖宗、厚德载物走四方,真是个人见人爱 、花见花开的好地方!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逢年过节更添游子情怀!又要上班了,不得不离乡背井各奔东西!然而,魂牵梦萦的茶乡,无论我们离开多远、飞得多高,也永远离不开牵肠挂肚的年味、飞不出依依不老的乡愁!

    跨越700公里的湘东年味

    刘 空

    都说过年只存在儿时的记忆里,年味寡淡得只剩下白开水,可若是在农历年关的清晨,听到那声响彻整个村庄的猪叫,旋即又是各种狗吠,然后是乡邻们各自打开屋门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谁家杀猪这类话题,年味就在空气里弥漫开来。

    母亲的祖家在茶陵一个相对闭塞的山村里,这里家家户户仍然保留着旧时的年俗:大年三十,杀年猪、磨豆腐。我从岭南辗转700多公里回家那天,已是腊月二十八的深夜。按照家乡的习俗,远归的子女年关要给已故长辈扫坟,也叫“拜山”“拜早年”。考虑到早起要上山,母亲索性带我在乡下祖屋住下,顺便感受湘东山村这浓浓的年味。

    年廿九,我就是被这猪叫声惊醒,看了一眼挂钟,才凌晨五点半,家里的长辈们起码已经提前一小时起床了。起身穿衣走到堂屋,只见一个用泥砖临时堆砌而成的炉灶,灶膛里火烧得特别旺,灶上架着一口盛满水的大铁锅,咕噜咕噜正冒着气泡。灶边堆了一垛柴火,不时有穿着围裙的妇女往灶膛添一把柴火。

    水差不多烧开,杀猪师傅提着刀、打着手电筒从家里过来,打了声招呼,轻车熟路朝猪栏走去,一两分钟功夫,直接用特制的大铁钩将养得肥肥的年猪勾了出来,径直前往堂屋。这边厢姨姥爷在焚香、放鞭炮,那边厢师傅在手脚麻利地杀猪,将猪肉各个部分分好洗干净,放进箩筐。

    “为什么杀年猪前要烧香放炮?”我问。“村里人迷信,又讲究吉利,把一刀尚未杀死的年猪称作‘五爪猪’,是妖怪的化身,会带来厄运。”姨姥爷说,为了祈求杀年猪的过程顺利,都会提前焚香、放鞭炮。另外,杀猪师傅的酬劳叫“刀把肉”,杀一头猪,主人家会送他两三斤猪肉作酬劳,若是猪杀得多,他家的猪肉是吃不完的。

    等一切忙完就开始吃早饭,家乡人称它为“杀猪饭”。炒猪头肉、黄焖猪肝、干锅肥肠……做一顿“全猪宴”,摆一两桌酒席,邀请宗族里所有的亲朋好友吃团圆餐。吃完饭,家里的男人们开始准备年菜,如猪血丸子、腊肉、油渣、香肠等,女人们便开始磨豆子、做豆腐。

    做豆腐的黄豆,是姨姥姥前一晚就用水泡上的,浸泡整晚后已经半软,接下来要磨豆子。记得四五岁时,每至年关,外婆都要领我磨豆子,一人怀抱大小的石磨,我负责往“磨眼”里添黄豆和水,外婆则握着“磨臂”不停地推转动石磨,伴随着“轰隆、轰隆”的声响,纯白如牛奶般的豆浆从磨沿流出。如今技术进步了,旧时的石磨几乎看不到了,小山村家家户户买了豆浆机,通上电就能轻松制成豆浆。

    磨好了豆浆,倒进大锅加热,又开始磨石膏。从屋顶取下一片青瓦,用石膏在青瓦上来回摩擦,间或加点清水,一会儿功夫一大瓷碗石膏水便好了,用勺子将石膏水均匀浇在烧开的豆浆面上,热豆浆沾上石膏水慢慢变浓稠,最后凝固成豆花状,散发出浓浓的豆香。嘴馋的孩子眼巴巴地看着,吞咽着口水,这时大人舀一大碗豆花,加一匙白糖,孩子接过顾不上烫口,就直往嘴里塞,这也是我童年记忆里最美味的吃食。

    孩子蹲在一旁吃豆花,大人便用大勺把剩下的豆花灌进一个1平方米左右的木格子里,盖几层纱布,再压上石磨,在“嘀嗒、嘀嗒”的沥水声中,热腾腾、白花花的豆腐便做成了。姨姥姥把豆腐有的切片丢进油锅,炸成油豆腐;有的裹上塑料膜放进冰箱,冻成冻豆腐,还有的盖上干稻草,制成霉豆腐……为今年的年夜饭添了不少菜式。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