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记者 易蓉
通讯员/张家诚
株洲日报讯 “信号接收正常,放!”2月23日下午,在市二水厂取水口岸边,一条荧光色的“鱼”正潜下水,技术人员通过遥控器,指引这条“鱼”向取水头部附近移动。这是市水务集团首次应用水下无人机辅助取水口清淤。
短短几分钟后,来自水下3米的取水头部的影像信息,实时回传至显示屏上。此时,岸上的清淤人员早已做好准备,根据水下无人机勘查情况,精确锁定了作业区域。
过去,水厂取水口的清淤工作都完全依赖人工水下拍摄影像片段,工作人员往往要潜至水下3米深,危险性较高,缺乏全过程监控,容易存在拍摄盲区。市水务集团将先进的水下无人机引入到水厂取水头部清淤作业中。这条“鱼”轻巧便利,最大潜水深度可达100米,搭载了高照度水下探照灯和超广角摄像头,可实时回传超高清视频。
在勘察过程中,技术人员只需在水面或岸边,便可将水下作业情况进行全程摄录,在下潜过程中,可悬停执行多角度拍摄,进行现场施工监控、清理效果对比检查,还可长期保存过程影像记录。
该设备不只是清淤时可上岗使用,还可用于过江管的敷设、修复、巡线,水厂清水池、沉淀池内部勘探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