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姐姐”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记者 钟联明

    12月24日上午,炎陵县船形乡桐睦村的一个山窝窝里,连片大棚的薄膜在阳光下十分耀眼,大棚内菌棒密密麻麻、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朵朵肉嘟嘟的香菇从菌棒里钻出来,小模样“萌萌哒”。

    七八个村民正在大棚里采菇。采哪些?怎么采?刘立云在一旁细心指点——这可是她用心血和汗水孕育出来的“小不点”。

    一个农村妇女的潜力到底有多大?“香菇姐姐”刘立云给出了答案。

    “香菇姐姐”是炎陵百姓对刘立云的爱称。这也难怪,全县95%以上的食用菌都是她培育出来的。

    在父母和女儿看来,刘立云一直很忙。

    对刘立云来说,“996”是“小儿科”,“白+黑”是“毛毛雨”。她一年到头没有休息日,每天6点之前起床、23点以后上床,期间一直忙不停、连轴转。

    12月中旬起,香菇开采,她更是忙得“停不下来”:每天“四处”巡视,采摘、整理、装筐,她要看着;烘干、装袋、密封,她要守着;装车、外运、交货,她要盯着……有时,她恨不能有三头六臂或分身有术。

    这“四处”,是她建立的4个上规模的食用菌栽培基地:水口镇基地、大院农场基地、垄溪乡南岸村基地、船形乡桐睦村基地。加上分布在其他乡村的3个小基地,其大棚总面积超过370亩。

    刘立云,1986年出生于水口镇大山深处的盐池村。2013年,在深圳务工的她回到家乡创业。她考察了周边的食用菌市场,又向福建的老师傅取得真经,之后便着手生产和经营食用菌材料。2016年,她开始尝试人工培植食用菌。“我很看好这个市场,也投入了全部精力和所有积蓄。我要拼一把。”刘立云说。

    “起初,我和父母每天要坐着班车去县城早市上卖蘑菇。有时一跑就是一整天,忙得连一日三餐都顾不上吃……”回忆起当年的冏态,刘立云泪花闪烁。

    创业之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2017年,刘立云购进一万袋菌包,欲扩大培植规模。由于在技术上有所疏忽,菌包感染了杂菌,只能“一弃了之”。刘立云很纠结,一遍遍“回看来时的路”。

    吃一堑长一智,坚持就是胜利。近几年,刘立云利用废木料,先后培植出香菇、球盖菇、茶树菇、滑子菇、黑木耳等;累计投入近900万元,建起7个食用菌栽培基地,年总产量达100吨。

    做棒、杀菌、接种、养菌、采菇等环节,都需要大量人手。刘立云与当地22个建档立卡贫困妇女签下长期用工协议,确保他们人均年可增收6000元以上。生产繁忙时,她每天雇请的村民超过200人。

    “之前,我们两口子就靠种地、打零工维持生活,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现在我俩吃住都在基地,平时做做棒、浇浇水、摘摘菇,事不累,一年能挣2万多块,家里宽裕了不少。”村民王园良说。

    刘立云说:“当前,只有五分之一的大棚在出菇,每天的香菇产量接近10吨。再过10天,所有大棚都将投产,食用菌日产量将超过25吨。”她的香菇不仅“香”了炎陵百姓的口袋和餐桌,还香飘长沙、郴州、广州等地。

    “鲜香菇每斤的批发价为5元至5.3元,价格可以,卖得也顺。”刘立云说,“万一鲜菇当天没能销完,我就安排人手用烘干机将其烘干,留着慢慢卖。”

    谈起下一步的发展,刘立云信心满满地说,打算成立一个公司,实行公司化运作,然后扩大规模,打造品牌,开拓市场,“计划5年内将水口镇打造成‘百菇园’,将炎陵县打造成‘香菇之乡’。”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