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记者 吴楚
通讯员/姜星辰
河内,淤泥不再翻涌;港侧,污水不再直排;岸边,居民不再掩鼻而过。
16个月全力以赴,这条全市唯一以“建宁”命名的港口,变样了。清水潺潺的建宁港,与沿岸花草树木、临水人家组合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蝶变:
“水不再发臭,我就有实打实的福利”
“以前大家都不敢开窗,刺鼻的气味让人难以忍受。”12月9日上午,家住荷塘区爱丁堡小区的市民朱先生,指着小区前的河道对记者说。
建宁港,横跨荷塘、芦淞二区,是最为“本土”的城市内河,承载厚重人文记忆。然而,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水系污染日益严重,两岸环境景观质量逐年下降。古港道成为市区最大的生活污水接纳体。
“何日复清流”,成为市民特别是附近居民心中急切之问。
2019年,株洲市黑臭水体整治攻坚战打响,明确要求到2020年底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0%以上。
先啃建宁港这块“硬骨头”。2019年6月12日,建宁港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正式开工,央企中交二航局进场施工。
控源截污、内源治理、岸带修复、活水工程、植物生态系统构建……蝶变,居民看在眼里。
常在岸边摆摊的刘大爷开始期盼生意越来越好,“水不再发臭,我就有实打实的福利。”
曾因水体黑臭不得不转让酒庄的李先生略显后悔,想了想说,“环境好了,对所有人都是好事,相信接手的老板会很高兴。”
困难:淤泥堆在足球场可达6米高
谈起建宁港整治之难,中交二航局项目经理陆亚叹了口气。
建宁港,发源于荷塘区明照乡石子岭,干流全长12.2公里,流域面积36.9平方公里。横跨两区,流域范围广,沿线居住人口密度大,污染源点多面广。
建宁港全流域各类排口超过200个。建宁港及果园路支渠的淤泥厚度基本都在15厘米至50厘米之间,如果把这些淤泥堆积在一个标准足球场内,可以堆到6米高。
其次,协调难度大。项目施工作业区域多位于株洲市老城区,城中村现象严重,道路狭窄,交通拥挤,马路两旁均为商户门面。围挡封路、破路深挖、交通导改、沿线征拆等难题层出不穷。
“建筑领域做了快十年的工程,桥也建过,路也修过,如此复杂的水环境治理还是第一次遇到。”起初,陆亚一筹莫展。
另外则是地下管线不明。因施工区域内部分地下管线档案资料不足、缺失等原因,使项目顶管施工时摸不着头绪,谨慎万分,严重影响了生产进度,使顶管施工成为了第一座“大山”。
“项目的时间非常紧迫,开工即赶工,搁谁谁都急,但光着急没用,还得理清思路再走。”市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说道。
攻坚:“戴着口罩干,挥洒汗水干,披星戴月干”
多点作业、覆盖面广,项目上就建立工程管理中心,统筹调配,确保“人、机、料、法、环”五环节运转得当。
缺人就加人,缺设备就购置,人工顶管速度慢就引进机械顶管加快速度,遇到问题逐级反映,管理团队当天当地开会讨论解决方案。
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
仔细排查沿线排口,发现一个标记一个。为弄清排口类型,追踪溯源,现场进行核查和分析,研判排口类型、污染程度及污水来源。“一口一档,一口一策”,将污水截流至处理厂。
5359米顶管施工,8200米河道清淤,5422米补水管道,5.4万平方米河道底质改良,200多个排口整治,一座金山污水处理厂。成绩背后,是16个月“戴着口罩干,挥洒汗水干,披星戴月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虽然建宁港综合治理告一段落,有所成效,但要确保长治久清,后期城区雨污分流、各类设施运维以及周边住户自觉爱护环境的意识都要跟上,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