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建军
难得的晴天,想找个地方轻松一下,突然就想起了湘江边上的空灵岸。
上了一个很陡的斜坡,只见一巨大庙宇。十分幽静,不见香客。寺庙前十分干净,并无落叶和灰尘。全没有清代陈鹏年描绘这里所说“古藤蟠鸟迹,宿草带龙腥”的感觉。我开始围着这庙宇转悠,看到了不少精妙对联。如挂在巨大楹柱上的佚名作者的对联:
座上莲花,占断西方三月景;
瓶中杨柳,添来南海一枝春。
再一抬头,又看到了聂鑫森先生撰写的对联:
岸边津渡,洲头渔火,江流下洞庭,庄严道场千年犹盛;
云外钟声,风里烛光,沧桑阅人世,悲悯襟抱万法皆空。
不禁想道,聂先生那“抱”字为何不改为“怀”字呢。边走边思索,又看到了聂鑫森先生另一副对联:
江清月小,正印禅心澄静;
寺古年长,好修佛理渊深。
空灵岸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公元508年)。中奉观音像,所以又名观音岩。难怪我一路问来,当地居民都不知我所云,只一个劲地问我是不是去观音岩。
继续往前走,看到一小巧牌坊上书“空灵岸”字样。过牌坊,有长百余米石壁栈道,蜿蜒曲折,很是险峻。难怪清代高僧叹息“岸亦飞来者,巍然势若浮。”“凿险若神工,履阴疑鬼啸”。寺后有石洞,奉观音大士像。佛像后有一清泉涓涓流出,被称作“仙泉”。清代蓝家谷有联曰:
洞口开自哪年,吞不尽潇湘奇气;
岩腹藏些何物,怕莫是今古牢骚。
岩洞往下百余步,见一巨石,上建杜公亭、梅花阁。据载,唐杜甫曾溯湘江而南经此地,攀援登临,留下《次空灵岸诗》。所以清代邑人在这里建了杜甫草堂、杜公亭。查资料发现,清代高僧惟虚、敬安,唐代张叔卿,清代陈鹏年、吴登鸿、丁德皋、王闿运、郭笙愉、李石梧等文人雅士,都在这里留下优美诗篇,增添了山水奇趣。清代彭玉麟有题空灵岸联:
舟楫渺然,怀古竟随癫米拜;
经过偶尔,寻幽如到浣溪居。
还有一副佚名题空灵岸壁联,似是警告世人,耐人寻味:
既到悬崖休失足;
未随流水不回头。
据说空灵寺历来香火鼎盛,名声远播。一九八七年政府重修,增其旧制。依岩修筑山门、栈道、三圣殿、藏经楼、大雄宝殿、地藏阁、钟鼓亭、僧舍等,红墙金瓦,蔚为壮观。方毅、赵朴初、李立、李铎分别题写了空灵岸、三圣殿、佛光普照、大雄宝殿金匾。如今的空灵寺成了湖湘人民礼佛膜拜、休闲旅游的圣地。真可谓:
秀岛横江,锁渌湘奇气;
灵岩矗岸,悦衡岳风骚。
回来的路上,我寻思着“空灵”的含义,却是茫然。不禁想起了冰心散文里的话:“有时半夜醒来,万籁俱绝,皓月中天,翛然四顾,觉得心中一片空灵。”又记起朱光潜先生所说“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这样想着,一阕词便在脑海浮现:
江水绿如茵,浪静风平,空灵仙寺一声钟,听到痴愚应醒悟,涤尽凡尘。
夜卧小舟中,万籁无声,忽闻村犬两三声,触动离愁眠不得,曙色匆匆。
(注:空灵岸附近有空灵滩,最早名空冷滩,湘江冲击河滩巨石,发出“空冷冷”的声音,今称昭陵滩,空灵岸因空灵滩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