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做些 家访好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老师家访进进门,多多了解学生情;家校双方多沟通,相得益彰育新人。】

    傍晚时分,家中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原来孙子的老师前来家访。两位老师一落座就和家人聊起孩子学习情况,当面表扬了孙子大胆发言和会表达的长处,指出了上课注意力欠集中的毛病,并征求了家长对教学工作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家校两方在交流中对教育好孩子形成了很好的共识。老师临走时,我和家人都说,“谢谢你们做家访,很久没有见到这种传统的家校交流方式了!”

    不可否认,社会发展至今天,人们联系的方式实在太多,在学校,各班级都建立了“家校联系群”,每班还有家长委员会,每学期还召开家长会议。这些联系当然能够较好地促进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不可谓不好。但笔者总以为,学校与家庭、家长和学生之间仅有家长会和微信群还不够。虽然有信息沟通,但毕竟没有面对面的交流,而且接受教育的小孩子也没有参与,这种交流缺乏亲和力、亲切感和亲身体验,特别是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隔代家长和不喜欢看微信、看手机,甚至不怎么关心小孩学习的家长,无疑就不能收到很好效果。如今一些学校基本没有要求老师做家访的制度和习惯,这不能不说是当代中小学教育的一个缺陷。

    笔者在上世纪70年代末也曾经做过三年“孩子王”,那时还没有“大哥大”,甚至连座机都没有,但为了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和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均对老师做好学生的家访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要求:至少每周不少于两次家访,每个学期全班学生的家庭都要走访到。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于促进教学相长、加强彼此沟通、增加相互理解和支持等作用非同小可。

    老师家访进进门,多多了解学生情;家校双方多沟通,相得益彰育新人。家访是中小学教育的一项优良传统。为了更好地促进家校联系,也为了使教育和教师更好地融合于社会之中,真心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那些年轻教师,都能在利用好家长会和家长群的同时,多花点时间做好家访工作。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