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中华绝技”展演,我送选的“面塑抗疫群英谱”作品有幸参展。
面塑工艺是民间广受喜爱的一种传统雕塑艺术。我是江苏人,从小就喜欢玩泥巴,与面塑结缘已有20年。
今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广大医护人员、专家、基层干部都奋斗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深深印在我脑海中,让我激发起创作灵感。我以湖北省标志性建筑黄鹤楼为原型,将钟南山院士和奋战在各战线的抗疫英雄摆在不同楼层,代表着全国万众一心。
人物多、造型复杂,还得在二周时间内完成,难度着实不小。每天在上完课后,我就“泡”在工作室里打磨作品。与绘画类似,首先我得构好图,用铁架做好人物支架,再将一块块小小的冷瓷面团,经过一番揉、捻、搓、掐后,再用两三个尖头、扁头不一的工具,巧妙地运用点、切、刻等手法,塑造出人物的鼻子、嘴巴、眼睛样。有时,甚至要细致到双眼皮,这样才能让人物惟妙惟肖。
用行话说,这叫“开脸”。纯手工的“开脸”所塑造的形象,不同于倒模出的脸,不会“千人一面”。这考验着手艺人的理解和功力。
人物神态表情是最难做的部分。在创作钟南山院士造型时,我就推敲重做了3次。“他的眼镜”比较难做,一开始用铁丝,做完了一看不像,又试了试书签、铜丝和小纸片,都不好用,最后选择用易拉罐剪成小细条。带上眼镜后,他那坚毅的眼神,让人过目不忘。
如今是快节奏社会,而面塑是门慢工细活,愿意学面塑的年轻人不多了。我在学校除了教面塑专业课程外,也在积极寻找、培养有天赋的学生,希望将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
(株洲日报记者 马文章 通讯员/刘元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