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张洁 李欣钰 刘织平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小病拖、大病扛”……一个个民间顺口溜,成为新一轮医改前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生动写照。“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更关乎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近年来,醴陵市向纵深推进医疗改革,加快“健康醴陵”建设,有效破解群众看病就医难题,县域内基层就诊率由2015年的31.2%提高至2019年的71.5%,县域住院就诊率由88%提高至93.8%,成为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市),并获评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市、全省公立医院改革成效明显县(市)等荣誉。

    守护人民健康,醴陵市交出了一份“有分量的答卷”!

    政府主导,高位推进综合医改

    “改革的精气神饱满,氛围浓厚;业务能力水平提升快,卓有成效;顶层设计实事求是,工作扎实深入。”10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副司长庄宁率调研组来到醴陵,调研综合医改工作,高度评价醴陵医改工作取得的成效。

    醴陵市委书记胡湘之对于医疗卫生问题,是这样理解的:这是最大的民生、最急的民生、最难的民生,尤其是农村医疗这一块,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需要用改革的手段。同时也是最实的民生,必须实打实地做,为老百姓搞好服务。

    政府主导,高位推进。醴陵市委常委会、市委深改委、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部署推进医改工作,制定政策性文件11个,部门出台配套文件20个,具有立柱架梁性质的制度体系日趋完备;高标保障,履行政府办医职责,对公立医院的基础建设、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公共卫生服务等支出,全部纳入政府预算安排,近3次深改会追加改革经费3200万元,近4年投入15亿元用于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和醴陵中医院门急诊大楼建设、妇幼搬迁、二医院医技楼、基层医疗机构提质改造等工程。

    为给医改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实保障,该市实施卫健人才战略,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135人,近5年累计公开招聘440人充实基层卫生院。同时,加强“三医联动”,积极推进医保支付多种付费方式改革,对大医院实行“总额包干”,对小医院实行“次均费用据实结算”,2013年11月以来,该市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累计让利4.45亿元,让老百姓看病更实惠。

    外引内培,让百姓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湘雅乡情,造福醴陵。”这句话在醴陵当地耳熟能详。今年,醴陵市民彭艳切身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10月,她的母亲在醴陵市中医院确诊患了肿瘤,需要做手术。家人想去长沙治疗,又考虑母亲年纪大,病情不利于奔波。左右为难之际,醴陵市中医院的医生通过“湘雅乡情”活动,联系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李劲东教授,请他过来给彭艳的母亲做手术。“手术创口特别小,母亲现在恢复得特别好。到湘雅住院,我们打听过了,像母亲这种情况,一进去,就要交6万5千元住院费。在醴陵,我们只花费了2万多元,更重要的是,母亲不用奔波,我们照顾起来也方便。”彭艳感激地说道。

    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得好病”,2016年,醴陵市启动“湘雅乡情”活动,从湘雅医院醴籍老乡发端,专家资源扩展至省市大医院,延伸到省外知名医院,外引专家由最初的25名增加到188名,每周至少有20名以上在醴手术、坐诊、查房、带教,该市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大幅提升。近5年,活动惠及6.5万人,减轻群众直接医疗负担2500余万元。同时,在省城大医院的帮扶下,醴陵中医院综合实力增强,获评三级甲等中医院。

    不仅从外面引进优秀专业人才,醴陵市还致力于提升当地医疗水平,相继建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新生儿救治中心“五大中心”,湘东医院、中医院胸痛中心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其诊疗水平迈入全省先进行列。2019年,该市累计开展外科(含介入)三、四类手术1.4万台次,较2018年增长44.2%,直接减轻群众医疗费用约720万元。

    健康共享,医共体让百姓就近看病

    “以前这里环境不太好,治疗设备也不齐全,有个头疼脑热的,我们宁愿花费大半个小时坐车去二医院。现在,这里和二医院一样的好,从家里走过来只要10分钟,特别方便。”11月12日下午3时许,醴陵市李畋镇卫生院中医理疗室整洁有序,艾香萦绕,李畋村村民王春生因患风湿疾病,正躺在病床上做针灸理疗。去年,李畋镇卫生院与醴陵市二医院建立紧密型医共体,让李畋镇周边百姓就医更近一步。

    “医改的目的,就是要更方便群众。”醴陵市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邓少仁介绍,从2016年开始,醴陵市“试水”医共体建设,促进群众健康“大共享”。“统一思想、大胆放权,不搞‘一刀切’管到底;成熟一家、推出一家,不搞‘一阵风’齐上马;积极引导、竞相发展,不在‘一棵树’上吊死;严格考核、优胜劣汰,不许‘一条路’走到黑;保留共性、允许个性,不搞‘一把尺’量到底”,经过4年多探索,醴陵医共体建设形成了“五个一”的“醴陵模式”。

    该市以湘东医院、中医院2家三级医院为总医院,联合5家二级医院(其中含2家二级综合民营医院),与22家基层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医共体,形成公立为主、公私互补、有序竞争、协同发展的态势。由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较好地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纵向以三级医院为主体,建立心电、影像、超声三大中心,与所有卫生院实现纵向贯通;横向以2家二级中心卫生院为主体,与周边7家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医共体,走出片区抱团发展的特色之路。

    近3年,该市门诊患者全程候诊平均时间缩短超过30分钟,医共体内缩短超过1小时,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二、三级医院医疗服务,满意度由2015年的82%提高到2019年的97.8%。

    健康管理,让百姓少生病

    “有了李医生的细心关照,我心里很踏实。”家住醴陵市孙家湾镇孙家湾村的骆大爷,今年71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疾病,而他的子女又长期在外工作。村医李平每月至少一次上门提供健康检查,总是细致叮嘱他规范用药和注意事项。

    近年来,随着居民疾病谱发生变化,人民健康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不仅要让老百姓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就近看病,更要让老百姓少生病。近年来,醴陵市组建142支家庭医生团队,强化慢病管理,推动“医疗共同体”向“健康共同体”转变,全市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6.2%、6.4%,控制率分别达85.6%、73.5%,明显优于省、市平均水平。2019年,该市公卫服务项目绩效综合评价首进全省三强;孕产妇不可避免死亡率连续5年为0,婴儿死亡率从2015年的3.16‰下降到3.04‰,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21%,全市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回首过去,成绩亮眼。以民生为落脚点,循着正确的方向和路径,醴陵市医疗改革正向纵深挺进,让人民群众在健康方面有了真真切切的获得感。

    (本版图片均由醴陵市卫生健康局提供)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