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住“烂尾”项目不放手 这样的监督多多益善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近期,本报发布了一条消息:一份监察建议书救活了投资11亿元的菜篮子工程。读罢,笔者不禁为此事拍案叫好。

    这次的监督对象不是常规的公职人员,而是一个关系千家万户菜篮子的投资项目,也是一个民生项目。从通报的内容看,有诸多启示价值。

    这样的监督是项目建设的进军鼓。9月份,市纪委监委就通报了4起项目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一些“顽瘴痼疾”由此浮出水面:签约不落地、开工不真实、竣工不及时、服务不到位,从而产生了一批“烂尾”项目和工程。说实话,此类现象由来已久,也为数非少。纪委监委的介入,进度拖拉的项目建设就要被曝光,光宣传不落地的招商引资就要被问责。这样的监督告诉大家:只有真干实干,才能跑出加速度。

    这样的监督是项目建设的警示钟:投资决策不能盲目,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否则就会栽跟头。今后,那些无效建设和重复建设的项目要悠着点儿了,会不会被老百姓议论,会不会被纪委监委注意到,自己好好掂量掂量。

    这样的监督是项目建设的治疗师。21世纪的国企还在吃大锅饭,还要保面子保和气,经营单位未能完成经营目标,却能年年拿到集团的平均绩效。暂时保住了面子,却掀开了深层次病态的里子,那就是无担当无原则,一团和气却伤害了人民的利益。通过监督把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懒政思想从项目建设中拎出来,真刀实枪地抢市场、抓实效,促使企业真正凭业绩说话。

    这样的监督是项目建设的护航员。纪委监委通过监察建议,该项目转变经营思路,找准市场空缺,将定位从农批市场转型为冷链物流与食品加工基地。由此,招商有了起色,项目也活了。不仅可挽回数额巨大的损失,还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促进一方经济的进步。

    此种监督善莫大焉,可以正风气挽损失,可以改善招商引资形象,塑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更可在百姓心中树立良好形象。此类监督亦多多益善也。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