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呼啸,冬天真的来了,《黄帝内经》中“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养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入冬后,应少食生冷,可食用一些滋阴补阳的食物,如牛羊肉、乌鸡、鲫鱼、豆浆、牛奶,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如萝卜、青菜等,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可适量增加苦味食物的摄入。可适当吃些薯类,如番薯、马铃薯等。它们均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A,红心番薯还含较多的胡萝卜素,有清内热的作用。
建议早晨起来喝热粥,糯米红枣粥、黑芝麻粥、八宝粥、小米粥等最适宜,晚餐少吃以养胃气。
水果的话,可多选择梨、苹果、猕猴桃、柿子。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等功能,最适合冬天食用,冬天干燥,容易引起干热,吃个梨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苹果也要大力推荐给大家,冬天天冷,很多上班族不乐意活动,常坐电脑前容易产生辐射,而它能与体内的放射性元素相结合,并排出体外,具有减少癌发生率的养生功效。猕猴桃素来被誉为“维C之王”“百果之王”,其维生素C的含量极高,经常食用有生津润燥,解热除烦。冬天的柿子能养肺护胃,清除燥火,经常食用能够补虚、止咳、利肠、除热。切记不要空腹食用,否则易患胃柿石症,尽量不食用柿子皮。
除此之外,进补还应因人而异。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辨,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的原则为“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耄耋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冬天是天寒地冻、万木凋零、生机潜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精神调养上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立冬后,天黑得早亮得晚,起居调养上应遵循这一自然规律,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
注意衣着合适,人体感觉不冷不热为宜。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既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
运动应以静态运动为主,可以在向阳的地方,在晨光下进行运动,以人体感到舒适愉悦为宜。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