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田乎?塘田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黄建林

    塘田墟位于炎陵县西片炎帝陵南部一公里处,距县城二十公里,隶属鹿原镇管辖,有酃船(炎陵至船形)公路(S207)经过墟市,农历每月三、六、九日逢墟赶集,是炎陵县西片至今仍然比较繁华的集市之一。

    清咸丰三年(1853)之前,塘田墟所在的新坪村并无墟市,墟市设在炎帝陵前的龙珠山下的河岸上,叫做龙爪石市。因为洪水漫溢,冲毁了墟市,便转移墟市到现今的新坪村塘田墟。

    塘田之所以叫做塘田,远古时候,先民开发康乐乡的新坪那一片区域时,开造了大量的鱼塘和水田,那里地势相对平坦开阔,日照充分,开塘养鱼蓄水,开田种植水稻,便是极便利的地方,所以,就用了“塘”“田”两个字取名。

    塘田墟自立墟以后,便一直兴隆不衰。清朝同治十二年(1874)《酃县志》记载的全县18个“市”,便有“塘田市,城西二十里,三、六、九期”的记载,证明塘田墟的历史确实拥有一百六十多年了。

    也有人从唐氏家谱找到一个由头,唐氏在南宋绍熙五年(1194),入居酃县(今炎陵县)枧田洲(原唐婆园院)以后,繁衍迅速。其后裔在清康熙年间便已遍布现在鹿原镇的唐旺、唐春、柳山一带,几乎沿斜濑河上溯两公里,河的两岸都是唐氏宗族的后以居住地;而柳山以南,今塘田墟周围的新坪、南冲、星火三个村所在的那一片山间洼地,其中的水田、旱土几乎都是唐氏族人开垦所有的耕地,于是,人们便叫那一片洼地,千余亩良田为“唐田”,意思是说这些土地都是唐氏宗族的耕地,后来才逐渐被人们改叫做“塘田”的。这个说法可信吗?没有看到具体的文字记载材料,只好存疑。但是,“塘田”则很早就出现在《酃县志》了。

    塘田墟自宋以后隶属康乐乡,清乾隆三十年(1765),全县设三乡十一都的时候,塘田墟属康乐乡三都管辖。1938年,全县设四区一十二乡,塘田墟属四区炎陵乡,到1948年酃县撤区并乡,设中正、水和、久合、保定、定治、康乐、炎陵等7个乡之际,塘田墟仍然隶属炎陵乡。

    共和国成立之后,1952年,全县区乡再一次调整,设7个“墟”(区),塘田墟为其中之一,管辖三口、天星、河西、塘田、炎陵、新生、彭溪、山林等8个乡,算是塘田墟最为辉煌的时日。

    1956年5月,酃县又一次调整乡镇,设20个乡、1个镇(城关镇),塘田正式以乡的名义,被命名“塘田乡”,政府驻地就设在塘田墟上。

    20世纪60年代初,船形乡曾一度并入塘田乡,又在1962年2月,分出10个大队重设船形乡,塘田乡的辖区就一直再也没有变更了。

    直到1996年,塘田乡与王家渡镇合并为鹿原镇,塘田墟就成为鹿原镇的第二大墟市。

    塘田墟南北走向,老墟市墟街长250米,宽4米。因为60年代县供销社在墟南头新建了供销合作社的百货、南杂、日杂、农药等门市部,墟街往南扩展150米。后来又在南端公路旁边建造了农村信用社营业部,南端墟市就逐渐成为塘田墟的重心所在。加上乡政府驻地也在南端的公路东侧,后来,墟市南端的公路东西两边就日益顺着公路延伸开来,新楼迭起,门面连踵,饮食服务也相应而生。

    政府又在供销社的西侧征地,搭建交易敞篷,老墟市也就日渐冷落下来,而塘田墟市的“马路市场”,也就相应形成了。

    塘田乡的粮站、卫生院都选址在墟市的北端,老墟街上还建有财神殿、唐氏宗祠和一座碉堡,乡中心学校与墟市和乡政府机关间隔五六十米,中学和乡企业办则选在墟市以南一公里和两公里半的山坡上。墟市顺公路向南延展,以至于没到赶集的日子,在鹿原二小(原塘田乡中心小学,位于墟南五百米处)门口也货摊比比,人头攒攒,车水马龙。

    塘田墟上没有税务、工商、供电等单位,因为它距离王家渡很近,西片的中心镇是王家渡,它距离塘田墟不足三公里,是鹿原镇的政府驻地,派出所又和炎帝陵风景区勾连在一起,塘田墟就显示出单纯的商业贸易特征。

    柳山村、新坪村的村支两委们携手商议,把从新坪村鹿原二小门前的东南边的机耕路拓宽硬化,在塘田墟的东边新坪河岸,借河堤向北延伸到柳山村,再从柳山村的村主干道西出回归“炎资公路”(炎陵至资兴),以解决墟市拥堵的行车交通困难。

    目前,塘田墟居住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唐姓。塘田墟市上最早的居民姓唐,唐姓在炎陵县的先祖名为唐隆,在墟市上建有唐氏宗祠。唐姓是鹿原镇的大姓,唐姓人口超过5000名。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