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晚,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中宣部追授株洲市政协原副主席、炎陵县委原书记黄诗燕“时代楷模”称号。如潮的掌声,无上的殊荣,是对他不忘初心使命,扎根老区近九年,用生命谱写脱贫赞歌的最好褒奖。
“没有实地调研,就没有发言权。”
2011年6月,炎陵县被列入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范围,成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这时,黄诗燕被选派到炎陵担任县委书记。
炎陵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核心六县之一,当时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仅2970元,只相当于湖南省平均水平的52.8%,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带领20万老区人民脱贫奔小康,成为对黄诗燕的最大考验。
当干部群众得知县委来了一位新领导时,黄诗燕已轻车简从下乡了。他说:“没有实地调研,就没有发言权。”
流火七月,湘东大地热浪滚滚,暑气逼人。
黄诗燕穿行在炎陵的山山岭岭,越走眉头越紧锁,越走步履越沉重,沿途一幅幅图景在他的心中挥之不去:船形乡水垅村不少村民住在“杉皮屋”里,逢雨必漏;下村乡坳头村村民好不容易种出来的水果,因交通不便,2元钱一公斤贱卖……
调研的所见所闻,使黄诗燕深有感触。炎陵虽然偏僻贫困,但到处都是绿水青山,完全可以靠山水吃饭。
他结合调研实际,给炎陵提炼出了“老祖宗安寝福地、老人家革命圣地、老天爷生态宝地、老百姓宜居乐地”的“四老四地”新定位,提出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三大产业,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描绘炎陵脱贫的新蓝图。
有人提岀不同看法:“农业产业培育周期长、见效慢,从苗子到票子,少则3年,多则6年,难以快速致富。”
黄诗燕解释:“农业直接关系农民增收,只有把农业做好了,农民才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绿水青山才能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县委、县政府班子讨论形成共识:建设农字号“一带八基地”(即生态休闲农业风光带,无公害蔬菜、特色水果、炎陵白鹅、花卉苗木、笋竹林、茶叶、油茶、药材基地),让农民尽早脱贫奔小康。
“种下黄桃树,就种下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黄诗燕上任才一个月,就发现黄桃优势种植区与贫困村高度重合。为解这个谜,他到离县城60多公里的中村瑶族乡平乐村调研。
平乐村位于高寒山区,山连着山,坡连着坡,路陡弯多,生产、生活受到自然条件限制,群众普遍贫困。
黄诗燕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想一边问:“炎陵黄桃好看好吃又好卖,可全县只有5千亩,为什么不扩大种植规模,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来个好上加好呢?”
随行的干部告诉他,炎陵气候独特,花岗岩风化土壤透气性好,具备发展优质高山水果条件。只是因为黄桃种植技术要求高,担心技术推广跟不上,一直不敢扩种。
他当即握着正在黄桃种植基地作技术推广的科技特派员谭忠诚的手说:“看准了就得大胆干!我们就是要靠一颗好桃子,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
当年11月,县委、县政府将黄桃产业列入“一带八基地”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作为“重中之重”来发展。全县培育5个优质高效黄桃示范点,扶持171个科技示范户,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的运营模式。除及时向果农提供良种苗木、技术培训、销售渠道等服务外,财政每年还投入500万元奖励扶持种植户。
“县里财政困难,黄桃产业周期长,看不到税收预期,每年还拿钱去‘贴’,值不值?”有人对此疑虑。
黄诗燕说:“抓产业不能鼠目寸光,要有长远眼光。发展黄桃产业,直接让农民增收脱贫,再大的投入也值得。种下黄桃树,就种下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黄诗燕经常把谭忠诚请到办公室,向他请教黄桃种植技术,与他探讨如何发展黄桃产业。他说:“没有好品种,市场打不开;没有好品质,市场行不畅;没有好品牌,市场做不大。”
县里成立了黄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黄桃产业协会,搭建了产业服务平台,种植黄桃的果农有了主心骨。
平乐村村民朱圣洪,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户,一家四口挤在那间破旧不堪的土坯房里,家里有三个人常年生病,干不了农活,全靠朱圣洪一个人苦苦支撑。
黄诗燕到平乐村调研,先后三次上他家帮扶,鼓励他说:“党和政府帮你一把,你自己再努力一把,把黄桃种起来,一定能战胜眼前的困难!”
当年朱圣洪种下360棵黄桃树,3年后年收入稳定在6万元以上,不仅养活了全家,还盖起了两层新楼,成为株洲市“特色产业致富之星”。 2016年,朱圣洪主动申请脱贫。
全县60%的贫困人口通过种植黄桃实现稳定脱贫,一颗颗金灿灿的黄桃,沟通了大山与外面的世界,托起了炎陵农民的小康梦。
炎陵县的黄桃产量连年翻番,黄诗燕又多了一个身份——“炎陵黄桃推销员”。他说:“桃子卖出去才是钱。我们当干部的,要帮果农牵线搭桥。”
2016年,炎陵举办首届“黄桃大会”,他上台推销。有人好心提醒:“县委书记为产品站台代言妥不妥?会不会招来非议?”
“为老百姓脱贫站台,我怕什么?” 他毫不犹豫地回答。
每年的桃花节、黄桃大会,他出面“站台叫卖”;供销对接会,他现场促销;黄桃销售季节,他要求有关部门每两天报告一次销售情况。几万吨的黄桃,金灿灿挂满山头,不按时采摘就会烂在树上。黄桃保鲜期短,采摘下来要在一二十天内销完,否则会影响果农的收入。黄诗燕着急啊!
为让炎陵黄桃走出去,黄诗燕冥思苦想广告语。一天,他在县委宿舍搓洗衣服,边搓衣边琢磨,忽然脑海里灵光一闪,“炎陵黄桃,‘桃’醉天下”被“搓”了出来。
2018年,炎陵黄桃的宣传片在央视播出,“炎陵黄桃,‘桃’醉天下”风行一时,传遍神州。炎陵和炎陵黄桃先后获得“中国优质黄桃之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称号,产品远销新加坡、迪拜、阿联酋等国家。
2019年,炎陵县有8256户种植黄桃,面积8.3万亩,总产量4.5万吨,产业链综合年产值20亿元,累计14238名贫困人口依靠种植黄桃脱贫,平乐、坳头、仙坪等高寒山区贫困村,一举摘掉了贫困帽。曾经贫穷、落后、闭塞的炎陵山乡,如今欣欣向荣、生机勃发,赏花游、摘桃游、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火了起来。很多家庭建了新房、买了汽车,成为“守住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的典型。
“再难也要让梨树洲村通上电!”
策源乡梨树洲村是炎陵县偏远乡村之一,全村只有25户85人,窝居在海拔1400多米的高寒山区。
2012年,黄诗燕来策源乡调研,得知梨树洲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酃峰、次生林、冰臼群和白水瀑四个“湖南第一”。因为手机没有信号,加上路况差、基础设施不好,没有人愿意来这里旅游,村里经济发展滞后。
村支书伍英华向黄诗燕诉苦:“村民装的微型冲水式发电机,因功率小电压不稳,无法带动其它电器。冬季枯水期,晚上只能‘摸黑’生活。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仅1000多元。”
没有多久,黄诗燕就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来到梨树洲村,沿着蜿蜒的溪流实地考察,想为村民们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溪边小路湿润,黄诗燕不小心滑落水潭中,全身湿透。他来到附近村民家,借了一条裤子、一件不大合身的大红T恤穿上,踏着一双拖鞋继续走村串户……终于找到问题的症结——没电,是制约该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
“再难也要让梨树洲村通上电!”他当即拍板,从村民最期盼的电、路、水、通讯入手,把梨树洲村列为炎陵县七大景区之一,开发这片旅游处女地。
他亲自与国家电网株洲公司负责人沟通,与县电力公司仔细探讨通电的可行性。反复争取、对接,梨树洲村配网建设工程被列入省电力公司的工程建设项目。施工人员克服山路难行、搬运不便等困难,在半年时间内架起了10多公里10千伏高压线路。
2013年9月11日上午,秋日越过酃峰,一抹阳光投射在炎陵最高的配电所。随着“咔嚓”一声合闸送电声,以前只能望电兴叹的梨树洲村,终于通上了国网的电,长株潭地区唯一的“无电村”从此消失。县里投入200多万元,彻底解决了这个偏僻小村的用电难题。
有人说:“为了这几十号人,花这么多钱,不划算。”
黄诗燕说:“为了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让老百姓脱贫致富,花再多的钱都值!”
如今的梨树洲村,手机有了信号,电视有了节目,进村的道路整修一新。当年黄诗燕考察摔倒的地方,修起了旅游栈道。春季山花烂漫,夏季凉风送爽,秋季花果飘香,四大旅游资源被挖掘出来,来这里避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每到夏季,游客如潮。
村民们办起了农家乐,有的农户还做起了竹笋加工,年收入少的有5万元左右,多的达到20多万元。村支书伍英华高兴地说:“有了电,才有这么多游客。村里还准备筹建一家新的宾馆。”
“群众脱贫是我的责任,把最困难的户交给我!”
2015年10月,一个金风送爽的日子。黄诗燕来到霞阳镇大源村走访调研,对口扶贫。
当年的大源村,山高、路远、坑深,交通不便,十分贫困,是一个姑娘们都不愿嫁的贫困村。
黄诗燕率领扶贫工作队和镇村干部来到全村最偏远的贫困户廖成运家走访。
60多岁的廖成运和老伴体弱多病,儿子廖建文劳动能力不强,三十好几还没找上对象。一家人住着两间破烂不堪的土坯房,大门两侧靠砖头塞着,四面透风,每当下雨天,房子就会上上下下进水。屋内除了两张简陋而陈旧的木板床,几乎没有什么家具,称得上家徒壁立。黄诗燕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在村里召开座谈会,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摸底子、想法子、找路子,规划脱贫蓝图。
中午,村民们用山里人的特色菜蔬招待黄诗燕一行。吃过饭,黄诗燕笑着说:“大源村脱贫,要靠在座的大家努力,今天我请客。”随即他拿出1000元作为餐费。
村民朴素,说:“您是我们见过的最大的‘官’,又是为了帮我们脱贫而来,这顿饭怎么能收钱?”
黄诗燕坚持要给,他说:“当年红军在这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光荣传统不能丢。”
他把大源村作为联点帮扶村。确定结对帮扶对象时,他对村干部说:“群众脱贫是我的责任,把最困难的户交给我!”
于是,大山深处的廖成运家,便成了他的帮扶对象。
从那以后,他隔三岔五来大源村,与廖成运一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和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他的帮助下,廖成运一家住进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新房。细心的黄诗燕见他家新房里空荡荡的,特意安排有关部门送来了一套桌椅板凳。
为了帮廖建文找份合适的工作,黄诗燕找了好几家企业的负责人。他说:“我最反对走后门,但为了这个家,还请老板开绿灯。”如今,廖建文已在九龙工业园区的一家工厂上班,每月工资近4000元。
黄诗燕4年的对口扶贫,使大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30多公里的水泥路,像一条优美的飘带环绕在青山绿水间;一座座白墙黛瓦的新居掩映在绿荫丛中;一股股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一户户农家小院……产业发展蒸蒸日上,牛羊满坡,蜜蜂飞舞,黄桃飘香。2019年,全村人均年收入突破1万元,50%的农户买了汽车,成了远近闻名的脱贫村。
“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住上新房!”
冬日的阳光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炎陵县委大院,显得那么安静、低调。
黄诗燕刚到炎陵上任时,县委一班人就统一认识,不建新大院,把钱花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
黄诗燕说,所谓脱贫攻坚,攻的是最坚的堡垒,啃的是最硬的骨头。贫困群众的“住房难”,就是炎陵要过的“坎”。他和县委的同志一起研究,决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对象安居、土坯房集中改造”三大工程,至少需要资金6亿元。对当时年财政收入仅7亿多元的炎陵县而言,这道“坎”实在不好过,无疑遇到了一只“烫手山芋”。
资金严重不足,有人说:“能否只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问题?”有人说:“易地搬迁建房标准是不是放低一点?”
黄诗燕的态度鲜明:“不能降低标准。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住上新房!”
县委、县政府“勒紧裤腰带”,想方设法筹集资金。
黄诗燕带头省钱:工作人员几次提议,对办公室简单装修,被拒绝;办公桌褪色掉漆,建议换新的,被拒绝;书柜隔板下沉变形,翻个边继续使用……
2016年春天,炎陵县易地扶贫集中安置区工程开始启动。经过夜以继日的紧张施工,一幢幢扶贫安置房拔地而起,都是清一色的新砖瓦房。
2017年秋天,那个金黄的收获季节。黄诗燕一直牵挂的船形乡水垅村130多户住“杉皮屋”的贫困村民,成了这些新砖瓦房的主人。搬迁户魏振灵的住房内,电视机、煤气灶、电饭煲俱全,妻子笑呵呵地说:“我们以前住的是土坯杉皮烂瓦房,屋里只有土灶、破凳、黑锅,哪会想过有今天啊!”她家屋后的菜园里种上了蔬菜,还在旁边的杂屋里养了几只鸡,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至2019年底,全县125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住进了新房,2543户农村贫困对象实现安居,6122户农村危旧土坯房得到改造。
“在设计易地扶贫搬迁的住房时,黄书记就提出,易地搬迁建房要坚持标准,确保质量。为了方便老百姓过日子,要给一块菜地、一间小杂屋。以后生活好了,房子还会加层,要按两层楼打地基,留楼梯。炎陵的易地搬迁房,如果不是黄书记坚持,老百姓就没这么方便了。”副县长盘晓文说这番话时,感慨不已。
“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我不能缺席!”
8年5个月零4天,黄诗燕像一颗螺丝钉紧紧地拧在炎陵脱贫攻坚的阵地上,带领炎陵人民先后引进99家规模以上企业,建成8.3万亩黄桃基地,种植4.3万亩无公害蔬菜、1.52万亩茶叶、29万亩油茶、34.6万亩笋竹林、1.4万亩药材,养殖150万羽炎陵白鹅。“一带八基地”成为炎陵脱贫致富的主战场,带动6548户贫困人口户均增收6800元。
2018年8月6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炎陵县正式脱贫摘帽,成为全省第一批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2019年,炎陵全县累计脱贫6682户22995人,54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19.5%降至0.45%,连续14年被评为湖南省平安县,相继获得“国家卫生县城”“中国最具幸福感县城”“全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县”等称号。
回放黄诗燕最后几天的生命轨迹,人们不禁感慨,为了脱贫攻坚,建设美丽幸福新炎陵,他拼尽了最后的力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19年11月24日,妻子彭建兰没能劝住身体已经出现异常的黄诗燕留在市里检查治疗。他说:“明天还有重要活动要参加。”晚上十点多钟,黄诗燕忍着胃疼,从株洲市区赶回了炎陵。
11月25日,黄诗燕一早去县医院检查,发现胃和心脏都有问题。医生叮嘱他,务必要去市医院做个更详细的检查,要多注意休息。黄诗燕说:“来来回回路上耽误时间,手上工作等不起啊,先挺一挺再看吧。”他吃了点药,就赶去县中医院参加新址运营活动,调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度产业项目建设。
11月26日,他陪同省里一个考察组去企业考察。同行的县领导发现,平常总是激情满满的黄诗燕,声音变得低了,步子迈得慢了,有时还一个人坐在屋角落里小憩。
11月29日上午,县里召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调度会,已连续几天未进主食的黄诗燕,让县委办联络员刘明华去帮他打点稀饭:“记得放点盐,不然没有力气。”
小刘心里一阵酸楚,书记是太累了,50多岁的人了,哪能像机器一样,不停地运转呀!
黄诗燕喝了点稀饭,来到会场。县委副书记饶祥明对他说:“你这个样子,就别参加了吧?!”
“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我不能缺席!”他坚定地说。
他在会上作总结讲话:“脱贫攻坚极端重要……全县上下要进一步提神鼓劲,克服“疲劳、松懈、麻痹”情绪,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好……”
参会人员明显地感觉到,黄诗燕讲话声音没有往日那么洪亮。
最后,他说:“总之,相信大家,辛苦大家,拜托大家,让我们咬紧牙关再攻坚,共同把脱贫攻坚工作搞好!”
谁也没有想到,这些话成了黄诗燕与同事们的最后诀别!
下午,黄诗燕本来和饶祥明约了时间商量工作,可是时间到了,没见他的身影,这可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大家几次联系他,都无法联系上。当大家来到他的宿舍,发现他已不幸殉职,为炎陵县的脱贫攻坚献出了56岁的生命。
县长文专文回忆道:“在全县脱贫摘帽总结表彰暨巩固提升动员大会上,书记讲至脱贫攻坚的担当时,曾动情地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参会的人感动得流下眼泪。没想到一语成谶,他为脱贫而来,为脱贫而去。”
黄诗燕殉职的消息,瞬间被传遍革命老区的每一个角落。巨大的悲痛像汹涌的波涛,撞击着老区人民的心。人们用各种方式怀念他。“诗言志,燕衔泥,罗霄山下,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最美的‘扶贫书记’”;“功名利禄全放下,一心只为千万家”;“一夜惊怜丝吐尽,‘三乡’切盼燕归来”……一副副挽联、一首首诗歌、一篇篇文章、一幅幅照片,刷爆了网络。
一位新时代优秀共产党人的形象,永远印留在炎陵人民心里,永远镌刻在这片红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