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记者 高晓燕
一排排一人多高的黑色“匣子”,里面满载的,是嗡嗡作响的存储设备。这是新工业经济下的“工厂”——湖南数据湖产业园项目的大数据存储中心。
“还没正式投入运营,已经有视频行业巨头跟我们接洽,有意签下全部的存储能力。”湖南华云数据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云公司”)总经理刘志刚说。
但纯存储,并非湖南数据湖产业园项目的建设初衷,基于产业的大数据分析和赋能,才是根本。
这一切,正在逐步走进现实。
明年3月数据中心全面投运
经过不到一年的建设,湖南数据湖产业园项目一期土建部分早已竣工,目前正在进行设备采购及安装调试,预计明年3月可全部投入运营。
按照计划,这个总投资为40亿元的湖南数据湖产业园项目,将建设光磁一体200PB存储示范湖、1500PB存储及200台云计算节点数据湖以及全球第四条“蓝光生产线”,致力于打造湖南的数据“洞庭湖”。
1PB是什么概念?“1PB的存储容量约等于100万部高清电影。”刘志刚解释。
那么,湖南数据湖产业园项目巨量的存储能力,又意味着什么?在刘志刚看来,株洲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正在实现更全面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对数据存储业务有着海量需求,除此之外,随着市民消费需求的变化,视频等新兴行业正快速累积着数据存储需求,远超目前国内数据存储中心的建设速度。
为此,尽管湖南数据湖产业园项目仍在建设中,已有多家国内视频产业巨头与华云公司接洽,意欲整体“承包”大数据中心的存储能力。
刘志刚理智拒绝:“海量的数据存储背后,对数据的再次开发和应用,并由此为产业进行赋能,意义更大,并且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数据+产业,可撬动“巨矿”
单纯的数据累积,只是无用的数字沉淀,只有与各行业嫁接实现开发应用,数据的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发挥。
目前,华云公司已分别就智慧交通、城市大脑、智慧云龙等产品,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对接、认证、规划,以汇聚政务数据资源、强化数据挖掘分析应用、提升风险监测、综合研判分析能力、应急指挥的能力。
不过,政务数据的应用,仅仅是整个行业链条上的一部分。数据与产业的“亲密接触”,有着更广泛的应用。
用华云公司正在合作的一个项目即可说明。醴陵釉下五彩瓷,制作精美、价格不菲,一定程度上是因现有制作工艺下,接近理想状态的成品率不高。最近,华云公司正在和醴陵陶瓷行业协会对接,计划用大数据分析的方式,帮助找到精美瓷器的出窑“密码”,助力行业提升成品率。“根据醴陵去年的陶瓷产业产值计算,如果能帮助行业提升1%的成品率,就可以实现7亿元的产业增值。”刘志刚说。
除此之外,华云公司还在与中车株洲所合作,帮助其梳理和规划数据存储、管理模式。
“我们的大数据中心实行模块化管理,就好像是银行的‘保险柜’,可以分租给不同的企业进行自主管理,也可以交由我们来管理和开发应用。”刘志刚说。
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湖南数据湖产业园项目正在进行的二期建设中,就有双创园区的存在。“以海量数据的沉淀,吸引数据开发企业的入驻,并进行孵化,挖掘出更大的产业市场。”刘志刚计划,以株洲为核心,以周边城市为辐射,“走出去”全范围发展业务,带头发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链的示范性作用,打造具有典型特色的大数据生态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