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筑文明城 汗水浇灌幸福花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开启“有桩+无桩”双模式,骑行者随借随还很方便。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株洲紧盯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开启全面文明建设新征程,一大批民生“问题清单”变成群众满意的幸福答卷。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业区内261家企业全面关停退出,湘江霞湾段水质由国家Ⅲ类水质提升到国家Ⅱ类水质;启动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获评“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

    ——市级财政公共预算支出的72%用于民生,老百姓关心的学校学位、医院床位、小区梯位、停车车位、公厕蹲位等“烦心事”得到缓解。建成“建宁驿站”200座,打造一批“500米便民服务站”。株洲“厕所革命”成为全国样板,“建宁驿站”成为城市新名片。

    ——着力拉长创建短板,全面推进“民生100工程”。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九成以上事项办理“最多跑一次”;打通城市断头路30余条,提质升级农贸市场19个,获评“全国2019年餐饮安全治理举措”创新奖。

    全民行动凝聚新合力

    “最美”榜样引领崇德向善

    文明创建不忘初心,420万株洲人共赴文明之约、共建文明之城、共享文明之果。

    从11月15日开始,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媒体通过各种形式集中报道了黄诗燕同志先进事迹,缅怀他为脱贫攻坚事业作出的贡献。11月18日晚,央视综合频道发布中宣部关于授予黄诗燕“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

    近年来,我市大力宣传了黄诗燕、刘毅等典型人物的事迹,以身边的“最美”榜样引领崇德向善潮流。大力弘扬抗疫先进典型事迹,株洲援鄂医疗队的83名同志获评“湖南好人”荣誉称号,株洲市新冠定点隔离医院的281名同志获评“株洲好人”荣誉称号。

    在创文新征程中,没有观众,没有评论员,大家都是参与者、都是战斗员。崇德向善成为株洲人的新追求,株洲现有注册志愿服务队伍1200多支,志愿者50多万,做好人、行善事已经成为株洲人的日常自觉。

    ——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大型歌剧《英·雄》在全国演出70余场,观众超过10万人次。建设工人文化宫、博物馆、神农文化传承中心等“一宫三馆四中心”,建成1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96家农家书屋。

    ——持续开展“我评议我推荐身边好人”活动,夏昭炎获评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今年有24人入选“湖南好人榜”,3人入选“中国好人榜”。天元区志愿服务经验获《人民日报》推介。

    ——发动13万余名志愿者投身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一线,志愿服务550万余人次。株洲晚报志愿者联合会、中国航发南方有限公司和5名志愿者被评为湖南省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

    全域联动迈开新步伐

    城乡同声高唱文明歌

    城乡共建、以城带乡,我市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创”,推动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在全市域落地生根。

    近日,渌口区举行“劳模工匠进校园”宣讲活动。吕国祎、杨芳两位劳模工匠代表以生动的语言、鲜活的实例,向渌口区第一中学师生讲述各自的奋斗历程,让大家“零距离”感悟劳模工匠精神。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广大市民用工匠精神谋文明良策,用钉钉子精神铺文明之途,像绣花一样追求每一针、每一线的精益求精,持续推进全域文明建设再深化、上水平、提档次。

    ——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建新建农村厕所8万余个,成功创建省级、市级美丽乡村109个。

    ——炎帝陵成功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实现株洲顶级旅游品牌零的突破。我市获评中国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最佳目的地、中国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城市,吸引更多南来北往的游客。

    ——全市已建成文明实践中心8个,文明实践所109个,文明实践站1362个,文明实践志愿者在春节、清明、世界环境日等时间节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文明无止境,创建不停歇。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市将重整行装再出发,让“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为株洲加快建成“一谷三区”、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动力。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