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300天!株洲提前39天“交卷”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记者 廖明

    实习生/苏宏昊

    11月23日,株洲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倩生在“为‘蓝天300天’奋斗”的微信工作群里发布喜讯:至11月22日,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已达300天,提前完成市委、市政府年初制定的“蓝天300天”年度目标任务。

    提前“交卷”的背后,是全市各界为更多“株洲蓝”而奋斗的强大支撑。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众手拭得蓝天回

    发布喜讯的2分钟内,点赞接龙者超过30位。这其中有市直机关单位、各区政府相关负责人,有企业、社区的环保专干,有环保志愿者,还有新闻媒体人……

    消息再往前翻一点,聊天内容是生态环境局发布的管控要点,是志愿者发布的垃圾焚烧点的照片及定位信息,是巡查工作人员给出的关于工地、道路扬尘管控的相关建议……

    回复内容均是“收到”“马上就办”,或者“相关人员已前往处理”。字里行间,透着负责与团结。

    蓝天保卫战,覆盖领域广,牵涉部门多,协调难度大。从“独角戏”到“大合唱”,并不容易。

    作为大气科的科长,袁理是蓝天保卫战中冲在最前的排头兵,为了干好工作,没少跟人红脸,以至于有人评价他“调子高”。

    如何少红脸、少扯皮,让大家劲往一处使?必须用制度来保障,用好督查考核的指挥棒。

    “蓝天保卫战在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政府绩效考核权重中,占比40%。”袁理介绍,提高考核权重,制定《株洲市2020年“蓝天保卫战”考评办法》,实行每月调度督办、每月考核扣分、每月通报约谈等系列措施,大气污染防治的责任得以全面压实。

    此外,借力新闻媒体、环保志愿者团体等第三方的宣传发动,群众参与蓝天保卫战的积极性大幅提升。

    众手拭得蓝天回。离2020年结束还有39天,300天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已超过自2013年采用新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以来的任何一年。

    从“一把抓”到“重点抓”

    科学治污靶向准

    大气污染防治已持续多年。大刀阔斧地关、停、并、转之后,改善空气质量已没有多少结构性调整的空间。

    面对必须持续改善的“硬杠杠”,如何下手?

    株洲的答案是科学治污、精细管控,对照各项指标,一项一项地抓治理,一微克一微克地促改善。

    科学治污得有科学手段——电力大数据+环境监管,237套“智能电表”管住200余家重点排污单位,让其治污设施不敢懈怠;每2平方公里为一个小网格,100个空气质量监测小微站,让全城空气质量变化尽在掌握;城区各主要路口的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装置,让拖着“黑尾巴”的高污染排放车不能进城;建筑工地扬尘实时检测系统、智慧渣土监管平台,让施工扬尘“尘埃落地”……

    手段在变科学,管控措施也在变得更精细。

    “就以洒水降尘来说,晴天跟阴天的标准不一样,全市各个主次路段,每天洒水频率也不一样。”袁理介绍,“路面湿润程度如何,保持时间有多久,都有相关要求。”

    精细管控的另一方面,是因时施策,重点针对。

    袁理介绍,2019年9月和10月,因为日照强烈,城区臭氧超标天数达到了26天,今年通过提前预判、提前部署,重点针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上措施,今年的9月和10月,臭氧超标天数仅为2天。

    进入大气污染防治特护期,《株洲市大气污染防治特护期暨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工作方案》及时出台,将重点管控对象具体到41个重点路段、298个施工工地、218家工业企业、313家餐饮门店、76个加油站。

    本月初正值秋收,往年此时的秸秆焚烧问题突出,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生态环境局成立秸秆焚烧工作专项督查组提前介入,秸秆焚烧问题大为好转。

    精细管控之下,今年1至10月,6项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大幅下降。其中,PM2.5浓度较上年同期下降25.6%,PM10浓度较上年同期下降26.7%,改善率排名全省均为第2位。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