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急救技能 创造生命奇迹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记者 刘琼

    “明天我们要去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急救培训,请大家安排好时间,准备好教具……”7月5日中午,在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趁着午休时间,护士长唐芙蓉立马将行程表发到团队的微信群内。

    2012年,唐芙蓉发起创建了我市首支专业的院前急救培训团队——株洲“生命之舟”团队。8年过去了,这支团队像播撒蒲公英种子一样,将急救技能普及到更广泛的公众之中,为更多人托起生命的希望。

    日前,从共青团株洲市委员会传来喜讯,“生命之舟”志愿服务项目荣获株洲市“五星级青年志愿服务项目”。

    “一心只想挽救更多的生命”

    溺水的、突发心脏骤停的、异物卡喉的……在急诊科干了17年,唐芙蓉每天要面对各种情况危急的患者,而她也见证了太多悲剧。

    2011年的一天,唐芙蓉正在科室值班时,突然听到急诊室门口一声声凄厉的喊叫声。

    “救命啊,医生,快救救我的妈妈。”唐芙蓉疾步跑到门口见到,一位50多岁的女子躺在担架上,面色惨白。

    原来,该女子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当天,她和女儿正在逛街时突发心脏疾病。由于没有及时接受心肺复苏,女子送医时已呼吸、心跳全无。

    “要是她的女儿或周边的人懂得采取急救措施,也许结果会不同。”时至今日,提及该案例,唐芙蓉仍充满惋惜。

    惋惜的背后是残酷的现实。数据显示,德国的应急救护技能普及率高达80%,法国为40%,而我国不到1%。

    “在国内,人们在碰到他人急性病发作时,往往只想到‘送’,而忽略‘救’,结果耽误了最佳抢救时机。”唐芙蓉说,如果现场“第一目击者”能够立即实施紧急救护,可极大降低院前死亡率和伤残率。

    如何为公众普及急救技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2012年4月,经过深思熟虑后,她和同事发起成立了株洲首支专业的院前急救培训团队——“生命之舟”团队,成员都是市中心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

    成立8年,培训万余人次

    “叔叔,我能来试试吗?”

    “你这个姿势不对,我们应该跪在病人的身侧,手臂要绷直加紧,按压的位置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这是株洲“生命之舟”团队进校园活动时的一个场景。兴致高昂、一丝不苟,是孩子们在这堂生命课里的“共同表情”。

    “急救不像是做手术,需要很强的专业性。通过培训,你们都可以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每次的培训课上,易进华都会向学员反复强调这一点。

    易进华是株洲“生命之舟”团队的执行组长,也是市中心医院急诊科的一名男护士。作为“元老”之一,他见证了该团队的发展与变化。

    “这些年,我们从最初的几个人壮大到如今的17人,成员的素质也越来越高。目前,团队中有8人获得了美国心脏协会(AHA)的基础生命支持(BLS)培训证书。”易进华说,团队在不断升级,不变的却是每位成员的热情。急诊科医护人员平日工作繁重,为了挤时间去授课,他们往往需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这些年,他们的身影遍布株洲的学校、工厂、企业,已累计培训万余人。

    与公交车司机

    携手展开生命的接力

    8年过去了,株洲“生命之舟”团队将急救知识种到了不少人的心田,一朵又一朵生命之花因此没有凋零。

    2018年7月的一天,一辆公交车开到了市中心医院急诊科门口。车上一名乘客突发心脏骤停。见状,公交车司机刘师傅立即靠边停车,为乘客紧急进行心肺复苏。经过几分钟的抢救,患者终于有了微弱的呼吸、心跳。

    “再等急救车过来恐怕来不及了,我们直接送到医院吧。”见乘客仍未脱险,刘师傅赶紧驾车赶到市中心医院急诊科。经过医护人员的接力抢救,这名乘客最终被救了回来。

    “多亏了刘师傅及时采取了院前急救措施,为我们的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事后,我们才知道,他正是我们培训过的学员之一。”提及这场生命接力赛,易进华满是骄傲。

    如今,株洲“生命之舟”仍在航行,他们在等待创造更多的生命奇迹。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