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记者 刘毅
“政府出力,我们享受。拆除了违建,铺上了柏油路,安装了监控,物业服务人员还定期打扫卫生,居住环境和过去相比是天壤之别。”6月30日,石峰区清水塘街道报亭社区广铁生活区铁一村,居民们围坐在新建的凉亭内,开心地讲述着家门口的大变样,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该生活区包括铁一村、铁二村和铁三村,建成于上世纪60-90年代,有居民595户。过去,因房屋面积狭小、配套设施不完备等历史原因,这里的违章建筑多达380处,面积1万多平方米。去年,石峰区结合美丽社区建设和“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违章建筑全部拆除,并对小区实施提质改造,引导居民自治,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7成家庭有违章建筑
“到铁一、铁二村,就像进了迷宫,绕来绕去没路了。”这是去过广铁生活区群众的共同感受。
“人多但住房面积小,扩建住房似乎成了自觉行动。”今年78岁的江开秀在铁一村生活了20多年,她告诉记者,过去居民私自搭建的房屋,超出家门近3米,道路只容两个人并排通行,车辆无法进入。
“过去简直就是贫民窟,还不时有小偷光顾。”铁三村居民言运莲直言不讳。她介绍,小区内仅两栋居民楼之间有条水泥路相连,周边杂草丛生,外出道路坑坑洼洼,晚上漆黑一片,搭建的棚子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早已破烂不堪。
“孩子出生住不下,一楼住户就搭建起杂屋、厨房等;有的还建起复式楼、私家花园,到后来发展成为无法控制的‘圈地运动’,卫生管理还要政府买单。”报亭社区党支部书记肖雄辉介绍,二楼住户见一楼多出了房子,也想办法,在一楼违建的楼顶又加上一层,三楼住户担心垮塌,就在空地上占地建房。长年累积,近7成家庭都有违章建筑。
这些违章建筑,虽然方便了违建的家庭,但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小觑,且杂乱无章的环境与周边小区格格不入。近些年,广铁集团机务段曾先后启动4次拆违行动,均因居民们强烈反对,最后都不了了之。
2个月,1.2万平方米违建悉数拆除
2018年,石峰区将原三供一业指挥部划入“美丽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管理,按照“违建治理先行”的模式,推进老旧小区展现新容颜,江开秀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终于指日可待。
去年4月,广铁生活区启动“三供一业”改造,拆违成为一块“硬骨头”。“多是一方面,另外,居民认为违建有存在的理由,是他们财产的一部分。”肖雄辉说。
“违建整治和业主自治工作要做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紧紧依靠群众。”该社区联点领导、石峰区区委书记张建勇如是说。于是,区里和街道、社区召开党员、骨干、楼栋长会议数十次,张贴公告、悬挂横幅,逐户发放给居民一封信,不厌其烦地告诉居民们,“三供一业”怎么改?违章建筑为什么要拆?先统一党员等部分人的思想。社区对违建住户建立一户一表台账,与清水塘街道工作人员分为6个小组,放弃休假,分头上门做工作。“我们住了几十年好好的,到你们手上就违章又违法了”“谁要拆我的房子,我就和他拼命”……居民们冷眼相对,工作人员没有退却,而是迎难而上,一次谈不好二次谈,二次谈不好三次来,摆事实、讲道理,交朋友。
全程采取帮助拆除的方式,工作人员主动与辖区单位协调,为居民寻找堆放杂物的临时过渡房。居民腾空违建住房有困难,工作人员化身搬运工,帮忙搬物品。及时对居民拆除违建房屋后涉及的接水管、移线路、装门、清渣等后续工作进行关注。坚持做到搬一家、拆一家、安排好一家,尽量减少拆违行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首户拆违对象,是一名有着54年党龄的老人,居民们争相围观。挖机挥舞长臂,砖墙应声倒下,小区终于开始改变。此后,不断有居民主动提出:“我屋里都搬了,可以拆了!”
也有居民依然不理解。铁二村16栋一户居民,在14栋附近搭建了一间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开商店,还在自家二楼搭建了一个凉台,扬言“没钱赔就莫动”。工作人员三番五次,促膝长谈,最终答应了拆除。
“终于能看到蓝天白云了。”最终,仅2个月,1.2万平方米违建悉数拆除,昔日反对的居民成了拥护者。记者在现场看到,小区一楼住户墙壁上,普遍留下了拆违后的痕迹。
风景就在家门口
去年11月,小区改造施工的队伍进场,居民们提出的路灯、监控、晾衣架、休闲椅等问题,一一落到实处。
记者在该生活区绕了一圈,只见崭新的柏油路面一直延伸到小区深处,停车位整齐划一,昔日狭窄的内部道路,不仅能供车辆通行,中间还有绿化带,安防系统随处可见。
不能让来之不易的成果前功尽弃,社区设立投票点,引导成立了业主委员会,让居民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并引入物业公司,实施专业化管理。
一系列的变化还在发生:社区通了定制公交,居民不再出行难;每逢节假日,业委会组织开展主题活动,让居民一家亲;相关部门加大巡查力度,确保违建“零反弹”……
“推开窗户,楼下就是绿地和整洁的道路。小区多年的‘顽疾’得到治理,以前的烦心、闹心变成今天的舒心。”居民们收获满满的幸福,开心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