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墟街上的铁匠铺 老墟街 新农贸市场
黄建林
乾隆十三年(1765),酃县设三个乡十一个都,其中“十都”是唯一一个至今还用“都”作名字的乡镇和墟市。
宣统二年(1910),“都”改“团”,十都仍然用“十都”做名字。1948年全县设七个乡,十都归属久合乡管辖。1949年10月,酃县人民政府划分全县为四个行政区,十都属四区管辖,区公所从沔渡墟搬迁到十都墟,十都墟便开始形成区乡的政治文化中心。1952年10月,酃县人民政府调整全县区乡为七个“墟”(区),辖“十都、小江、南流、中洞、泮坑、夏馆、上馆、黄上、石洲”等九个乡,区政府机关设十都墟上。1958年成立十都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1996年,撤十都乡改设十都镇。不论十都设为公社还是设为乡、设为镇,乡镇政府驻地都设在十都墟上不变。
一
十都墟地处井冈山西麓罗霄山脉中段,县境的东北部山间盆地,在十都镇的西部中心地带,西临万阳河。万阳河是从八面山发源流经青石冈、南流和从万阳山发源流经桃源洞、皮坑,在南流汇合后的一条河流,出十都之后,万阳河汇合孚水,又被命名为沔水,流往茶陵县。十都墟距离县城五十二里,经黄峰寨、黄上,可以直达宁冈县(今井冈山市)的大垅;经南流过八面山,可以到金竹山;经皮坑、桃源洞,可以到达大院;经九峰坳可以到达石洲;顺万阳河而下经良田可以到达沔渡墟。算得上是酃县(今炎陵)东北部的关隘要塞。
十都墟在清代即已初具墟市规模。清同治年间(1862——1874),全县确立十八个“市”(墟市),十都墟设为“十都新老市”,逢农历每月的“一、四、七”日。四面进入墟市的山隘路口,或众人集资,或个人捐助,建有过路歇息喝茶的凉亭,分别叫做:薰香亭、养志亭、峻峰亭和三官亭。足见当时山里群众赶集逢墟之盛。墟市上则建有兰家祠、邓家祠、文昌宫和万寿宫(江西客商建造)。除这两处宫馆和两家宗祠之外,墟市上的房舍大多十分低矮,多为一层半,以木板镶门,门内设铺面柜台,分别经营烟酒山货食盐粮油,或者打铁造物、缝制衣服、悬壶看病。墟街宽一丈二尺,墟长一百余丈。
1960年,政府修筑沔渡至桃源洞公路(林道),公路穿墟市而过,十都墟街因此改扩成为600米的中心墟街,临街新建了供销营业大楼、企业大楼、林业站、乡科教文化中心、电影院、邮电所和酃县四中,墟背山坡上建造了十都卫生院。临街居民房舍铺面也有不同程度的改观更新。因墟市顺河岸而造,河道略有弯曲,墟市也随势赋形,略呈弯曲之状。兰家祠后来被辟为乡公所,乡公所又该为乡政府机关。文昌宫则被改造为小学校舍,小学后来搬迁到晓东下井对面的河滩上,原小学校舍就用做了十都幼儿园。
二
1927年9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从茅坪出发,按照湖南省委的指令,前往湘南汝城,拟与在湘南的朱德南昌起义余部汇合,第一站便是十都墟,之后到达水口,于10月下旬再重上井冈山茨坪。
1928年3月中旬,毛泽东响应湖南省委和湘南特委的指令,策应朱德湘南暴动,分三路进军酃县,袁文才部便从茅坪经大垅,到十都墟,再经石洲到达水口和中村。4月下旬,为迎接朱德部上井冈山,毛泽东率部在酃县城接龙桥阻击吴尚追兵之后,退回暂停的地方就是十都墟。26日,朱德率部到达酃县境内的沔渡,听说毛泽东在十都,便赶到十都墟,在万寿宫与毛泽东会面。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会面,这次会面他们商定了两支队伍的汇合事宜,之后,28日两人赶到沔渡,看望了朱德所率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暴动的农军,然后进入宁冈砻市,于5月4日举行会师大会,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来改称“红四军”)。
1928年5月,井冈山根据地反第一次“会剿”,朱德率领红四军的二十八团、二十九团,在十都墟突袭吴尚的一个团,并追击至水口。8月下旬,朱德部前往湘南,毛泽东在永新拒敌,井冈山空虚,发生“八月失败”。酃县青石冈工农兵政府主席张明光被叛徒出卖惨遭枪杀,他的头颅被割下来,挂在十都墟上示众。
1929年2月,井冈山失守以后,5月上旬,彭德怀率红四军第五纵队(红五军)回师井冈山,攻克酃县城之后,便驻扎在十都墟,军部设在墟背小江村的万家大屋。彭德怀还曾亲自用染布坊的染料书写标语。1931年2月底,张云逸率红七军到达酃县苏区。3月14日,湘东南独立师政委王震率三团接应红七军,在十都墟与张云逸汇合,合力攻下酃县城。
三
十都墟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是一个红得耀眼的地方。十都墟还有一个十分耀眼的特色,就是客家龙灯文化,是湖南省的“龙灯艺术之乡”。每到元宵节,墟市上的摆灯盛况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湘赣边界群众过来观赏游玩。“火星龙”更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特色三节布龙,舞动起来火星飞溅,如千万只流萤在飞动旋舞。1995年,十都三节布龙的表演,在云南举办的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荣获特等奖,历届市、县农运会上,十都三节布龙都有奖牌收获。
十都墟原本只有一条4米到5米宽的墟街,墟街两边的房屋,都是干打垒土墙夯筑的商铺民居,临街的门面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木板门扉门楼(最高两层)。取下木板门扉,堂屋里是一个曲尺形的齐人胸脯高的木制柜台,柜台一面临街,一面与堂屋的进深墙壁平行,之间留出一条过巷,主人家日常进出里屋和墟街。十都墟的墟街和房屋依万阳河北岸而建,河道略有曲折,墟街便也跟着呈现“S”形状,虽然不能在墟头一眼看到墟尾,却也显示了墟市的婉转幽深,增加了墟市的缠绵古韵。
墟街上裁缝铺、铁匠铺、日杂店、烟酒行一应俱全。在20世纪70年代,县供销社在墟市东西两头营建了十都供销社的门市部,百货南杂、布匹农资基本上取代了墟街上所有个体门店的营业气象,虽然也十天一场集市,热闹的地方都在墟街东西两头的供销社门市部,墟街的中心部位只有一些临时的竹篮畚箕,摆列着一些瓜果小菜和竹木手工制品,逢墟往来的人显得稀疏了许多。到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允许个体经营户开店经营各种物资,十都墟的个体门店又迅速开张营业,“家家开门店,户户搞经销”的气象又在十都墟蔚然成为气象。
四
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十都镇政府为发展经济,提升城镇化水平,便在墟市的东面征收百余亩土地,建造了一个“十都镇农贸市场”,采用钢管支撑,石棉瓦覆顶,开辟出一个庞大的“敞篷市场”,市场内建好水泥板的货架货摊,分行划市,将原来墟街上的自由摊贩全部集中到“农贸市场”内经营。接着,为改善神农谷的旅游交通状况,十都镇又在“农贸市场”新建房屋的东边,由西向东开辟出一条15米宽的笔直的“桃源大道”,两边路肩栽种两排郁郁青青的丹桂,十月仲秋,长路悠悠,桂香馥郁,一派秾艳气象。
不久,镇政府又在“大道”两边征地出让,招揽乡间山农进墟建造高楼大厦经商开店,一条崭新的“桃源大道”很快就变成了十都墟的一条靓丽的“新街”。“新街”西端始发于镇中心小学门前的“十桃公路”,东头终结于十都中学门口的“旅游环线”。连通“桃源大道”正中部又有一条横穿南北,连接镇政府与镇卫生院的横街,整个十都墟的墟街交通就像一把搭箭在弦的弓箭,依山傍水俯卧在万阳河北岸的山间盆地上,过去那种只有一条弯曲墟街的旧貌终于被彻底改变了。十都墟就变成了炎陵县一个新崭崭的开放的大墟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