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记者 刘毅 见习记者 敖滔
通讯员/金鹏 钟兴
总投资5亿元的芦淞服饰创意中心项目完成地下室施工,高精传动生产能力提升项目15号厂房开始桩基工程建设……连日来,记者走进芦淞区多个项目工地,看到的是塔吊林立,听到的是机器轰鸣。
“奋战100天,冲刺双过半”。今年以来,该区已有11个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投资进度全市第一,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6月15日,华晨湘江大都会商业综合体项目现场一派繁忙。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土石方回填12万立方米。建成后,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并成为芦淞区新地标建筑,带动周边商业发展。
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的核心和基石,芦淞区拿出了“想在前、抢在前、干在前”的硬核担当,集中精力,把“规划图”变成“效果图”、“效果图”变成“施工图”、“施工图”变成“竣工图”,推动项目建设“跑步前进”。今年前四月,该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正数增长。
神通光电航空新能源特种线缆智能制造基地一期已竣工投产,年产值10亿元;华锐硬质合金精密刀具扩产和金属陶瓷新材研发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12亿元,税收1亿元;总投资15亿元的航空城片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正酣……
大项目引领大投资,大投资带动大发展,全区稳增长、扩投资、调结构、惠民生、补短板有了强有力的支撑。今年,该区计划实施项目160个,完成投资130亿元,加快形成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让项目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产业集群发展的“推手”
投资10亿元的意法服饰产业项目正在进行冠梁施工,未来这里将崛起一座一站式服饰产业综合体,完善芦淞区服饰产业配套、升级服饰产业形态,让服饰千亿梦想动力更加强劲。
“打造和培育产业集群,靠什么来实现?靠项目,靠产业项目和科技项目。”芦淞区委、区政府负责人表示,要对重点项目关键节点实行清单式管理,有效提供土地及资金保障。
魔美名作品牌服饰产业园、欧微品牌运营及服饰总部基地建设项目(二期)等正在进行三通一平;通信光缆绿色制造车间项目、中国航发南方航空动力产业园部分厂房等开始主体施工;高速铁路声屏障项目试运行……一批产业项目快速推进,加快了该区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步伐。
与此同时,该区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发展后劲。今年,其按照“一链一图、一链一策、一链一库”要求,摒弃“拾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做法,全面完善提升服饰、航空、新材料产业链。如开展服饰产业链资源整合专项行动,引进供应链项目10个、研发设计类项目5个以上;依托现有主机企业吸引配套企业入驻园区,力争引进整机制造及配套企业8家以上等。
良好营商环境的“窗口”
新科研生产园区建设项目(一期)塔吊高耸,200名工人紧张忙碌。“区里很重视,诉求都能得到回复,比如派人来指导复工,相关手续都尽量替我们跑腿。”施工方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已完成主厂房南北侧附楼的封顶。
这是芦淞区倾力支持项目建设的缩影。该区深入开展“温暖企业”行动,细化目标任务,把好责任分解关,实现挂图作战,以月为单位明确时限,以开竣工节点倒排任务,以限时销号为依据考核联点领导和责任单位。领导干部下到一线当“工头”,对推进速度较快的项目,替其跑腿完善有关前期手续,力促早开工。对进度缓慢的项目,黄灯预警,帮助“寻医问药”。
今年4月,枫溪学校签约落户枫溪生态新城,该地块原本有投资方,因客观原因项目未能落地,导致土地闲置。区领导专程开会协调,最终确定由政府收储再挂牌,为新项目落地扫清障碍,盘活土地的同时,也为原投资方找到了解决方案。
强化要素保障,为项目找“家”又是一大亮点。一季度,新引进的维地亚新材料、开元润滑材料生产基地等项目,急需“安家落户”,该区拿出原规划用于物流园建设的140亩土地,向上级部门申请土地变更,很快让企业吃下了“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