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 培育“大国工匠”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记者 侯德怀 通讯员/徐敏 唐李佳 供图/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编者按

    从1905年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算起,株洲的职业教育可谓源远流长。

    十年前,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充分调研,大胆决策,按照“工匠摇篮、两型典范、发展引擎”定位和“职教城、科创城、服务城、宜居城”四城合一的理念,立足长远,高规格创建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

    十年激情燃烧,十年春华秋实。

    十年后,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已成为株洲闪亮的城市名片之一。截至目前,共投资200亿元,引进国内一流职业院校10所,建筑面积超200万平方米,拥有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基地、国家综合职业培训基地等30多个,在校学生10万人,每年输送高技能人才3万余人。

    即日起,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管理办公室联合本报刊发《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建设巡礼》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这是一座依铁路而生、伴高铁成长的学府。

    从1951年的株洲铁路工厂技工学校起步,到1979年升格为中专,2000年升格为高职院校,2009年成立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职教集团,2019年牵头组建全国高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产教联盟……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成为湖南乃至全国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69年来,作为全国唯一主要面向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办学的高职院校和株洲职教领域的先行者、领头羊,学校始终根植株洲这片沃土,累计培养8.5万余名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

    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湖南省首批卓越院校建设单位……这一系列的成绩和赞誉,是株洲这座城市的荣光,也是该校积极深化产教融合,激情助力中国“智造”,潜心培育“大国工匠”的最好见证。

    探索校企共建 演绎“同频共振”

    截至2019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3.9万公里,其中高铁3.5万公里,内地累计有37个城市建成投运城轨线路超过6000公里;到2020年,城际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6万公里;至2025年,中国铁路总里程将达到17.5万公里。这样一个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轨道交通产业,预计人才缺口达130万人左右。

    湖南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覆盖的11个省份之一,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覆盖的6个省份之一。株洲市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制造业创新中心、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中心、全国最大的轨道交通产业服务中心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实现轨道交通产业2000亿元目标。长株潭“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的创建也明确要建成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基地。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学校地处湖南株洲千亿轨道交通产业园,拥有脱胎中车、毗邻中车的天然优势,积淀了服务轨道交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雄厚实力和显著成效。近年来,学校将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融入到轨道交通产业的“全生命周期”产业链,构建了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装备运用、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与服务3大专业集群,开办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城轨车辆、动车组检修技术等高职专业(方向)34个,形成覆盖高铁、普铁、地铁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运用、管理与维护产业链的专业体系,目前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2万余人。

    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实训基地。学校在积极探索校企共建的征程中,通过健全人才柔性引进机制,演绎“同频共振”的独特风采。学校引进中车株机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索建国、全国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樊运新等10多名知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训教学工作。聘请100余名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组建了多个由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校外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

    2018年12月27日,中国电力机车之父——刘友梅院士工作站和谢光明、文照辉、李云钢等12位技能(技术)大师工作室,同步在学校落户,校企合作共建的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师资培训基地、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也举行揭牌仪式。

    2019年12月24日,由学校和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青岛四方机车、中车长春轨道客车等70多家单位共同发起的全国高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在株洲正式成立,再度擂响了院校、企业、科研机构、协会更加紧密“抱团发展”,共育技术技能人才、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共建实训就业基地、共培双师型教师、共推职业技能培训的战鼓。

    与此同时,学校还与全国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27家地铁公司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共同进行实训、实习项目的研发,探索共建“校中站”“站中校”。近五年,共建共享型校内实训室36个,新建长沙南站等42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拥有轨道牵引等8大实训中心,共140个实训车间(室),主体专业的学生100%在轨道交通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社会实践。

    全国30多家轨道交通企业为学校捐赠或援助包括SS6B型电力机车模拟仿真驾驶装置在内的价值1亿多元的教学装备、仪器和机车。学校牵头开发国家专业教学标准3个、与国企合作开发1+X证书标准2个、与企业共建课程200多门,有效推动了轨道交通企业产品升级和产教融通。

    深化产教融合 推进“订单培养”

    高铁驰骋,离不开一个类似“心脏”的核心器件——牵引变流器。中车株洲所旗下的时代电气,是我国唯一全面掌握这种变流器全套技术的高新企业。

    学校将人才培养嵌入到轨道交通装备高端制造产业领先核心技术的源头,根据时代电气产线升级与生产需要,组建三个学徒制订单班。120名学员全过程参与该核心器件生产线的设计、建厂、设备安装调试、产品试制、正式投产全过程,在培养过程中就逐步成长为一合格的技术工人,实现了零距离上岗。其中的优秀代表刘少杰被中国中车集团授予“高铁工匠”荣誉称号。

    90后小伙熊凯,是宁波地铁在筹建之初就从学校预订的40名地铁检修员工之一。短短5年时间,他就从一名普通的地铁检修员,历经检修工班长、检修工程师、技术标兵、地铁匠人、宁波市首席工人,走进宁波市劳动模范的榜单。

    2014年4月29日,长沙市首条地铁线路开通运营,驾驶首发列车的女司机匡丽平,就是来自学校的优秀毕业生。目前,长沙地铁运营公司4位乘务车间主任中,有3位毕业于学校,19位司机队长中,包括匡丽平这位唯一的女队长在内,有15位毕业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可以说,有轨道通过的城市就有我们的毕业生,中车的装备到哪里,我们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学校校长方小斌自豪地说。

    近年来,学校积极深化产教融合,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式”培养,为行业的发展进行精准“定制”,使得一大批具备“家国情怀、宽广视野、阳光心态、火车头精神”四大核心“特质”,“能制造、会驾驶、懂维修”的轨道行业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学校“厚基础、重复合、强素养”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成效显著。

    据了解,近几年来,该校合作开办“全订单”“半订单”形式的班级达148个,订单学生达6000余人,“订单培养”学生覆盖率比例达74%。最近3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100余项,其中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赛项一等奖第一名,2018和2019年喜获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捷安杯”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全国总决赛2个一等奖。

    培育“大国工匠” 助力中国“智造”

    “择一事,精一技,终一生”,这种融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于一体的工匠精神,正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

    “一辆时速可达300多公里的高铁,由50多万个零部件组成,这就要求我们把每一个零部件都做成精品,才能确保每一趟高铁都能安全、准点运行。” 学校党委书记姚和芳认为,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教学能力,潜心培育更多“大国工匠”,助力中国“智造”的崛起,是学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学校一直秉承“明德、弘毅、博学、笃行”的校训,发扬“团结、勤奋、严谨、求实”的校风,大力实行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实施“六大工程”即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师资结构优化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双师教师培养工程、全员培训工程、国际化人才工程,建设“五支队伍”即名师大师队伍、专业群与专业带头人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打造了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在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中,学校以第一名的成绩夺得全国一等奖。

    目前学校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二级教授4名,全国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名,全国“黄炎培杰出教师”1名,教育部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铁道行业名师4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芙蓉教学名师2名,省级优秀“双师教师”1名,省级以上专业带头人14名,省级以上青年骨干教师20名;国家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

    学校还格外重视对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在“真刀真枪”上阵的过程中,严格推行6S管理和精益制造生产理念,培育学生养成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严谨规范的意志品质。正是得益于这一良好的品行,2014届毕业生刘鹏,毕业两年就获得全国铁路动车组机械师技能竞赛全能冠军,先后获得全国铁路技术能手和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等殊荣。连续6年获得中车株机技术攻关一等奖,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中车集团“高铁工匠”的电气装修工谢光明,也是学校众多毕业生中走出的一名佼佼者。据统计,该校目前已培养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工匠”、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高铁工匠”及全国、全路技术能手等112名。

    对接“一带一路” 擦亮高铁“名片”

    即将搬迁新校区 激情整装再出发

    “搬迁到职教园新校区,这是学校激情整装再出发,进行再次创业的新起点。”校长方小斌信心满满表示,未来五年将是学校实现提质升位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标准建好新校区、高标准建好双高校、争创职教本科,是学校确立的三大战略目标。

    据了解,在上级主管部门,特别是株洲市委、市政府以及职教园管理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总占地面积达780亩,总投资近14亿元,规划建筑面积达32.5万平方米的学校新校区于2018年11月启动一期工程建设。负责承建的原教投集团全力以赴,到2019年底实现一期工程全面封顶,随后又克服疫情困扰,马不停蹄开展二期工程建设。一座现代化高标准的美丽、绿色、和谐、智慧、生态校园,即将在2021年投入使用。

    学校党委书记姚和芳表示,站在新起点,逐梦新时代,学校将以全方位落实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任务和湖南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任务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株洲千亿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和中国高铁走向世界培养更多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到2035年建成行业领先、国内一流、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专业群和高等职业院校,成为中国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向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贡献“学校模式”,向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