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记者 刘琼
通讯员/朱卫健
6月18日清晨,阳光冲破云层,为连绵的罗霄山脉镀上一层金黄。在炎陵县霞阳镇大源村,52岁的村民邬春发正在自家的黄桃园里忙活。
“再过20多天,这些‘黄金果’就能上市了,我家今年又可以多万把块收入。”望着一颗颗即将成熟的黄桃,邬春发喜不自禁。
如今意气风发的邬春发曾对生活感到绝望。因患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丧失劳动力,他以前只能拄拐行走,家庭十分困难。
2016年,邬春发被列为一次性可治愈贫困户,接受了双侧髋关节人工置换术手术,个人仅负担3800元。痊愈后,在扶贫队员的帮助下,他办起养殖场,还种植了2亩黄桃,脱贫愿景变成现实。
为力阻“病根”变“穷根”,近年来,我市对症下药,让贫困人口“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形成了健康扶贫的“株洲模式”。如今,像邬春发一样,越来越多的因病致贫户燃起了新希望。
费用有保障,得病不再愁
“不敢生病,生不起病”,曾是贫困人口面对疾病时的无奈。
家住醴陵市左权镇将军村的张思豹也有过这样的无奈。2004年,他被查出患有直肠癌,随后接受了手术。然而,高额的手术费让这个家一贫如洗。这些年,由于妻子缠绵病榻,无劳动能力,自己也要持续治疗,生活的重担将张思豹压得喘不过气。2017年6月,不幸再次降临,他被查出直肠癌转移。
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治疗46天后,他的病情有所好转。
正在为高昂的医疗费犯愁的时候,“好政策”也来了。
由于被列为病情不可逆转的贫困对象,他能享受兜底保障。这意味着,他不仅不用掏24943元的医疗费,还有4286元的生活补助。
为确保贫困群众“看得起病”,株洲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障、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减免等“五道防线”。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100余人享受集中免费救治,其中有1500余人治愈。
大病不出县,就近看名医
作为守护贫困人口健康的“第一道关口”,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走进醴陵市白兔潭中心卫生院血液净化中心,十几台血透机正在有序运转,34岁的贫困户易达优安静地躺在床上进行透析。
易达优来自醴陵市李畋镇凤形村,2011年患上尿毒症,每周至少要做2次透析。过去,他要到市区医院治疗,舟车劳顿。
2015年4月,白兔潭中心卫生院开设血液净化中心。从那以后,易达优步行到卫生院治疗,既方便又省钱。
除了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白兔潭中心卫生院还“外引内培”,定期邀请湘雅医院的教授来坐诊,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该卫生院的巨变是我市提升基层医疗救治水平的一个真实写照。
为了让贫困人口能够“大病不出县、就近看名医”,近年来,我市强化基层基础,全市166个贫困村卫生室实现了标准化建设。此外,按照优势兵力、优势资源向贫困地区聚集的理念,我市全面建立市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结队帮扶制度。截至目前,全市已组建各类医联体69个,涉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64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参与医联体达93%。
小病不出村,医生进家门
让贫困户少生病、不生病,这是斩断穷根、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关键所在。
自从3年前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贫困户唐联军便多了个“健康管家”。
今年64岁的唐联军家住渌口区淦田镇宏图村,曾患有前列腺炎、输尿管结石。过去,有个头疼脑热,因害怕奔波劳累,他能捱就捱,能忍就忍。受益于健康扶贫政策,他在2018年接受了手术。
“现在,只要一个电话,家庭医生就会上门问诊,真方便。”唐联军介绍,家庭医生在随访时还指导他做好疾病预防。
如今,像唐联军一样,我市所有的贫困人口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数据显示,全市组建家庭医生团队692个,贫困患者的签约率达100%、管理服务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