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新材:国内外市场的变与活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记者 廖明 通讯员/周杨

    6月22日下午,云龙示范区迎宾大道一侧的株洲兴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隆新材”),等待装货的大货车在厂区门口一字排开;厂内的10条生产线,正满负荷生产。

    疫情影响之下,因势利导、变中求活,在国内外市场的闪转腾挪之中,兴隆新材1至3月外贸出口同比增长39%,创公司成立以来最高出口销售纪录;4至5月,外贸出口受阻之后,国内销售强势发力,内销同比拉升17.5%。

    技改的舍与得

    走进兴隆新材白炭黑六期生产线,巨大的罐体和密布的管线之中,生产一如往常忙碌。

    指着这些外行看不出半点门道的罐体、设备,该公司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彭令军,脸上不自觉地溢出笑容。

    “都是德国、丹麦的进口设备,代表着业内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水平。”彭令军介绍,这条投资近2亿元的生产线,自2017年启动改造,2018年年底试投产,通过2019年一年的摸索和磨合,2020年开始稳定生产运行。

    从该公司1至3月的外贸销售数据来看,2月份的销售量几乎是去年同期的1倍,国内销量基本持平。激增的订单,无疑会带来巨大的交付压力,但兴隆新材照单全收。

    信心来自于技改释放的生产力。

    “产能提升25%左右,产品品质大幅提升,成本大幅下降,效果超出预期。”彭令军称,得益于技改,公司的白炭黑产品成功走向高端,产品品种也从此前的百余个增加至170余个,销售面大幅增加。

    “如果没有技改带来的产能、品质的大幅提升,以及成本的大幅下降,我们就很可能因为缺乏竞争力,错失这一轮外贸出口的井喷式增长。”彭令军介绍,兴隆新材从不吝于在技改方面的投入,即使今年疫情影响之下,该公司仍启动了水玻璃生产线的改扩建;白炭黑四期生产线的技改升级,今年累计投入已超过两千万元。

    销售的退与进

    兴隆新材办公大楼的一层,是公司销售部门的所在地,偌大的办公室人影寥寥。

    “都出去了,不是在见客户就是在见客户的路上。”公司分管销售的副总经理何晓阳说。

    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兴隆新材狂飙突进的外贸出口业务,在4月踩下了“急刹车”。这时候,国内销售接过接力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拼杀出一条17.5%的上扬曲线。

    “不停产、不压产,销售就必须顶上来,填补出口锐减带来的缺口。”何晓阳介绍,复工复产以来,公司所有销售人员几乎都在出差,“不论去哪都是自己开车,泡面、热水瓶是必需品,在车里过夜更是常态。”他说。

    凭借强大的销售团队、规模以及成本优势,兴隆新材在国内市场迅速打开局面。但在何晓阳看来,成本优势固然是市场竞争中的一大利器,新的增长点才是公司行稳致远的发动机。

    长久的关注和布局,兴隆新材的白炭黑产品在此期间成功进入3个全新业务板块。销售员刘昀即是其中一大板块的开拓者,此举也为他创造了单月销售产品数量的新纪录。

    “就目前来看,公司销售确实还在保持增长,但如果疫情影响持续,后期必定承压。”何晓阳介绍,疫情其实也是一场大考,将加速行业内部洗牌,重构市场秩序,兴隆新材有能力通过这场大考,并赢得新的发展机遇。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