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6亿人每月收入1000元”?

  • 上一篇
  • 下一篇
  • 5月2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语重心长地强调中国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一时引发海内外舆论热议。到底应如何理解总理特别关切的这个月收入数字?首先要认识到,6亿人的平均月收入为1000元左右,是对这个人群总体而言的,是包括就业人口及老人、儿童等非就业人口的平均收入。这就意味着其中有收入高于1000元的,也有低于1000元的,还有不少没有收入的。

    以下3个问题的澄清,对大家增进理解,应当会有帮助。

    如何理解居民收入的定义?

    国家统计局在测量居民收入时,使用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概念,具体包括4种收入来源: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以上四项收入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6%,17%,9%和18%。由此可见,工资收入只是居民收入的一部分,而且这部分收入的比重在持续下降。即使对低收入人群而言,家庭经营净收入如出售农产品净收入,家庭转移净收入如低保金,家庭实物收入如农民的自产自用农产品折算收入,都无法通过工资收入的测量体现出来。

    另外,居民人均收入是家庭可支配收入除以家庭人口后得到的,而家庭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非就业人口。我们常形容一个家庭“上有老,下有小”,老人、儿童、学生等被赡养人口就都属于家庭人口中的非就业人口。由此可见,就一个个具体家庭而言,其就业人口的工资收入不能等同于整个家庭人均收入。

    如何认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居民收入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快速增长,但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扩大。这意味着我国仍有相当数量的低收入人群和相对贫困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住户抽样调查数据,2019年收入最低的20%家庭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380元,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15元;收入最低的40%家庭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579元,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65元。这表明我国确实有40%以上的人群,其平均月可支配收入在1000元左右。这也是我们社会中的低收入人群。

    如果我们分城乡来看居民收入分配情况,可以看到这些低收入人群主要是分布在农村地区,这是因为我国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城乡收入差距。同样依据国家统计局的住户调查数据,农村收入最低的20%家庭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63元,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5元。农村收入最低的60%家庭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334元,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800元。这意味着农村中人均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的人群大约有3.3亿。

    低收入人口等于贫困人口吗?

    中国将在2020年底消除绝对贫困,这是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从现在减贫的进程来看,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讲到的“绝对贫困”目前来看主要发生在农村,而且需要以现行绝对贫困标准为参照。2019年农村绝对贫困标准是年人均收入4000元左右(即人均月收入300元多一些)。截至2019年底,我国贫困人口已减到551万人。但是月收入在贫困标准与1000元之间的人口数量仍不在少数,这一部分人口虽不属于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人口,但仍在低收入人群之列,需要我们持续予以关注。

    总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刚刚达到1万美元,由于受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较大的影响,即使消除了绝对贫困以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缓解相对贫困,仍将是中国未来落实“六稳”“六保”,进而追求提升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必须重视的议题。

    6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 这组数字引人深思

    “6亿人每月收入1000元”这组数字引发关注还在于,它与人们通常在网络上得到的国民收入水平印象有较大的偏差。人社部专咨委委员、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实解释,总理所说的是全国的情况,我国有一半左右人,其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

    在网上,月入过万似乎是很轻松的事,月薪好几万还哭穷的帖子都不时出现。个别网站甚至塑造出了“人均年薪百万”的外部观感。 “人均年薪百万”固然太夸张了,但是你确实很少能在网上看到月薪低于两三千的人。

    两相比较,当然是总理掌握的数据符合实际。中国人还不够富裕,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可是在很多人的认知中,不仅“6亿人月入1000元”难以想象,就连“人均年收入3万元”都显得太低了。

    这种认知偏差的背后,隐藏着解读我们这个时代的密码。

    一个重要原因,很多低收入人群没有上网。据今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04亿。这个数字固然已经很庞大,但还有近5亿人没有“触网”,以农村地区人群为主。

    在这个时代,一个群体不上网就难以发声,他们的诉求、样貌就难以被外界察觉。人们虽然知道低收入群体的存在,但不知道他们具体多大规模,不知道他们每日所思所想。他们大多时候是“沉默”的。

    但这个理由并不充分。因为同样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仅为27.6%。也就是说,大多数网民也没有传说中那么富裕。

    这表明,在网络上大家的“心理富裕程度”超出了我们社会的实际富裕程度。这种群体心态会导致一些不良现象,比如盲目膨胀、未富先骄,比如对低收入群体的忽视等等。

    总理在权威场合给出的权威数字,有利于我们保持清醒、戒骄戒躁。这些年来的公共政策,不论是扶贫还是“保就业、保民生”都是在补短板,都是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必须承认,这些政策迄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将来依然任重道远。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当我们进行公共讨论的时候,也要时刻提醒自己,网络内外还有许多沉默的声音需要打捞、需要倾听。即便我们没有能力帮他们富裕起来,至少也不要有意无意替他们假装富裕。正视现实,我们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这些收入该重视了

    相关链接

    以前逛互联网时,看到的更多是动不动年薪过十万,甚至百万的,但原来我们还有这么多的低收入人群。当然因为很多农村里面的老人,小孩,失业的人因为收入很少,所以这些人拉高了低收入人群的数量。

    人的可支配收入,一般要包括四部分: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

    1.工资性收入

    就大多数有工作的人来说,就是靠这玩意活着 。但人一辈子不可能就指望工资性收入活着啊,如果仅靠工资性收入,除了有失业后没收入的风险,还有可能因为突然丧失劳动能力后而被迫失业的风险。工资性收入虽然大多数时候是稳定的,但还是会有间歇性的不稳定,不可能大家都为了求个稳定,而跑去当公务员或者去事业单位上班了。刚毕业年轻的时候,工资性收入占大头,但随着人年龄和财富的增长,这一块收人占比会越来越小。

    2.经营性收入

    有条件的人,还是要尽量有自己的事业,无论是开个实体店,还是创办一家小微型企业,只要有资源有条件给身边周围的老百姓提供服务和帮助的,这种事业就有成功的可能。自己经验越丰富的,成功的几率也越高,当然这一块的眼光、财力和魄力都很重要,只有眼光和财力的,没魄力的也不敢上。

    这一块如果要下手的话,一定要挑自己熟悉的领域下手,千万不要去盲目跟风碰自己陌生的,进陌生的领域去创业的,十有八九都是给别人送温暖。

    3.财产性收入

    这一部分也要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固定资产创造的收入,比如那些包租公,包租婆些,每年收房租,这些都是它的财产性收入。

    还有一部分就是金融性资产收入,有些人看不上这一块收入,其实哪怕是放余额宝或者存银行,他也有利息收入,不要看不上那些小钱,聚沙成塔,有一万时一年有一百多利息,要是有一千万呢?即使放余额宝一年也有十多万的利息啊,十多万利息收入其实都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人一年的可支配收入。经验丰富,胆子大点,还可以再去买点银行理财,智能存款,甚至城投债,这些回报率就更高,当然也还有风险和回报都更高的基金、股票等等。

    4.转移性收入

    这一块主要包括养老金或退休金、这个很多人老了后都会有。还包括捐赠和赔偿、家里人邮寄回的收入等等。其实越往后的小孩越幸福,因为有家族几代人的努力,小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些已经给家庭创造了不少的财富,以前的独生子女又多,独生子女跟独生子女结婚后,未来他们的财富,以及他们父母的财富,未来都是要传承给他们的后代的,有些估计都没指望小孩能有多大出息,能守护好家庭财富就已经是很不错了,但世界花花绿绿,各种诱惑各种坑,估计还是需要年轻人自己提前接种“疫苗”,随着年龄的增长后才能“百毒不侵”。

    现在的贫富差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越有钱的人,每年的财产性收入很多会比工资性收入都还高,上班都成了兼职,守护好自己的财产性收入才是主业,除了财产性收入外,还有上一辈的捐赠,转移支付,养老金等额外性收入,有些人缴了大半辈子的征购、农税、提留,结果到老了一个月才领一两百的养老金,有些人退休了,一个月能领近好几千甚至接近过万的养老金,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幸亏现在还有个扶贫可以缩小差距,但我们自身还是要不断的去努力创造财富,重视所有的可支配收入来源的途径。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