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父亲的足迹前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黄春平走访贫困户。 受访者供图

    株洲日报记者 王军

    通讯员/江先国

    我是黄春平,2017年2月成了炎陵县船形乡水垅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长。

    我出生在新生村,与水垅山水相连,两地都是讲清一色的客家话。更巧的是,这里曾是父亲黄英耀工作的地方,父亲在这里担任乡宣传委员,还兼任了七八年村党支部书记。

    握紧“接力棒” 发扬父辈当年驻村的好作风

    在水垅村甚至整个船形乡,上了点年纪的人,没有不认识我父亲的。在85岁的老村支书刘世早记忆里,我父亲放下裤脚是干部,挽起裤脚就是农民,是个做农事的“好把式”:帮生产队或农户挑猪粪、犁田、耙田、插秧、割禾样样会做、在行,事事不怕脏、不怕累。

    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握紧“接力棒”,发扬父辈们当年驻村的好传统、好作风,脚踏实地做工作,决不能让村民失望。

    水垅有近13平方公里的山水,9个村民小组,236户人家,756位村民。这里沟壑纵横,山高谷深,是全县120个建制村中地理位置最为偏僻、人口居住最为分散、交通最为落后的17个村之一。

    驻村后,易地搬迁住房验收、建立完善扶贫手册、复核人均纯收入、突出问题整改、低保户清理、土坯房普查、实施“两项工程”,一系列实打实、硬碰硬的工作任务接踵而至。与此同时,我也在密集的走访中找出了致贫因素——村道弯多路窄不安全,手机信号覆盖差,旱季喝水用水难保障,发展种养产业缺技术……

    “心中为念农桑苦”。我们从完善基础设施着手,新修硬化村组道路27公里,两个村民小组农户用上自来水,115栋杉皮屋全部盖上机制平瓦,160栋土坯房得到修缮加固,19户异地搬迁或购房安置,协调企业新建一座通信铁塔并投入使用,网络宽带实现进村入户,学会黄桃等栽培技术的村民越来越多,油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足迹遍及全村每一家每一户 与村民打成一片

    但仍有老百姓对我们的帮扶工作不满意。2018年1月4日,市里的检查组来水垅入户检查,当日整理的《株洲市脱贫攻坚验收核查发现问题清单》,将“不满意”清单当场向乡村和工作队进行交办。

    原来,一位贫困户的女儿女婿身体健康、家境也不错,外甥女跟二老生活,在统计家庭人均纯收入时,我们提出要适当计算女儿女婿的抚养费,但不管怎么解释沟通,这位贫困户就是不同意计算抚养费。

    这也是我们遇到的普遍难题。脱贫攻坚突出问题整改,主要任务是将不符合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清理出局,不再享受扶贫政策,这可以说是一件非常棘手、得罪人的工作。村干部生于斯、长于斯,与村民抬头不见低头见,原本一些不符合政策的建档户是以组为单位评定、村里再组织申报的,要完全让村干部出面处理,无疑是一大难题。

    在充分做好走访调查、与乡村组干部反复交流研究的同时,我起草并十余次修改《整改实施方案》。作为帮扶工作队长,在村民代表评议票决会上,我对需整改的问题和拟清除的贫困户,对照政策要求一一作出情况说明,票决时果断清除不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13人。同时,清除不符合条件的低保户34户、43人。事后证明,这次不讲“人情”的大整改,得到了绝大多数村民的好评。

    如今,我在村里已经超过3年,足迹遍及全村的每一家每一户,早已与村民打成一片。村里一户脱贫户作返贫处理予以重点帮扶,一个大病致贫户在贫困县“摘帽”后新纳入建档立卡户,3户完全缺劳户享受兜底保障,20多名重度残疾人获得生活和护理补贴,4个贫困家庭获得公益劳动岗位有了稳定收入来源。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