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故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元末,朱元璋击败陈友谅,攻入茶陵,一位名叫刘三吾(1313年—1400年)的老进士归顺,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后被尊为“三老”,封为大学士。

    1398年,刘三吾主持科举考试,上榜者全是南方人,没有一个北方人。朱元璋大怒,命人重新阅卷,结果却证明刘三吾判卷无误。朱元璋更怒,凌迟处死阅卷人,并将刘三吾发配戍边。当年夏天,朱元璋亲自主持殿试,上榜者全部是北方人。从此,明朝的科举不再“全国统一划线”,而是南北分开考试,称为“南北榜”。

    朱元璋死后,刘三吾得以召还,死后葬于家乡(腰坡镇石坡村),陵墓至今保存完好。

    从茶陵追随朱元璋的,还有一个姓李的将领(高陇镇龙匣村),后来留在了北京。1451年,他4岁的曾孙李东阳,在皇帝面前写下“龙、凤、龟、麟”几个大字,龙颜大悦,抱上龙膝,誉为“神童”。

    此后,李东阳一帆风顺,15岁中举,17岁中进士,25岁回到茶陵探亲。1495年,李东阳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机要,掌控朝政长达17年。他创立了“茶陵诗派”,鼓励学习古体诗,开创了内容写实、清新自然的新文风,对后世影响很大。李东阳去世后,获得了文臣梦寐以求的顶级谥号——文正。

    1504年,洣江书院建立(今茶陵一中校内)。这是茶陵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官办书院。清末时,毁于太平军,2010年重建。

    1525年,进士张治(秩堂镇毗塘村)编修了第一部《茶陵州志》。1549年,张治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1637年,一位60岁的老人来到茶陵,游玩了8天。他去了云阳山、皇雩仙、灵岩、麻叶洞(至今未找到)等地。他将所见所闻写进了他的游记——《徐霞客游记》。

    清雍正年间,茶陵人彭维新(秩堂镇石龙村)历任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兼协办内阁大学士。他为官清正,虽四度罢官,仍刚正不阿,不改初衷。1650年,71岁的彭维新归隐家乡,二十年与世无争,安然去世。

    刘三吾、李东阳、张治、彭维新,合称为“茶陵四大学士”。有诗赞曰:“一州形胜雄三楚,四相文章冠两朝”。

    1803年,知州在茶水、洣水的交汇处,修建笔支塔(洣江街道荣华村),以“刹水势,镇河妖”。这是境内唯一留存至今的古塔,已有200余年。

    1845年,道光帝为庆祝母后70大寿,特设恩科,萧锦忠(下东街道东山坝村)状元及第。

    1904年,谭延闿(高陇镇石床村)参加会试获第一名,成为中国最后一个会元(相当于今天全国高考的第一名),也是湖南在清朝唯一的会元。

    民国故事

    民国时期,茶陵人最有名气的是谭延闿。他三任湖南都督,后追随孙中山,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1928年,谭延闿当选为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一任主席。谭延闿擅长楷书,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1929年,孙中山入葬中山陵,他在中山陵碑上写下:“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第二年谭延闿去世,葬于中山陵旁。

    1927年,毛泽东带着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井冈山,打下茶陵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此后,更多的茶陵人投身滚滚的革命洪流,揭开了茶陵发展的新篇章。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