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笼换鸟 涅槃重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记者 钟联明

    通讯员/彭自兴 陈哲

    6月13日,清水塘三一能源装备产业园项目现场一派繁忙,数十台机械设备来回穿梭、紧张作业。

    该项目总投资50亿元,将重点建设石油智能装备生产基地,并打造石油装备区域研发中心、企业创新中心、孵化器、加速器及总部基地,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约50亿元。

    这是清水塘再出发的缩影。从2017年2月18日打响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集中攻坚战,到2018年12月30日株冶基夫赛特冶炼炉熄火关停,仅用不到两年时间,就实现了153家企业全部关停退出。2019年12月25日,三一集团、绿地集团两大世界500强企业携手进驻清水塘,三一能源装备园、绿地滨江科创园同时开工,标志着清水塘老工业区高起点开启转型发展新征程。

    曾饱受环境污染的清水塘,已然卸下旧妆容,整装再扬帆。一座生态科技产业新城,正大步踏来。

     

    新城空间布局

    “四个产业区、三个住宅区、一个预留区”。即:科技创新、高端智造、文创商贸、口岸经济四个产业区以及三个配套品质住宅区,预留一个弹性发展区,对各产业区保留合理弹性规划,在区域中部形成产城融合发展核心。

    新城产业规划

    科技创新产业区。立足于建设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的复合型产业活力新社区,引进发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要素,重点发展动力与应急安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智能交通等方面的研创应用产业,以及工业互联网共性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研发应用产业,建立孵化器、加速器和双创基地,打造清水塘科创产业的主要承载区。

    高端智造产业区。作为科技创新的配套发展区域,重点集聚高端、先进制造产业,引进发展轨道交通集成电路(芯片)、应急安全高端装备、智能驾驶应用产品、智能工厂应用装备等领域的制造项目,促进动力产业、应急产业的跨界融合和创新发展,推动产业发展迈向智慧化、数字化、集群化。

    文创商贸产业区。结合工业遗址的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以产业化、商业化的运营思路,文化创意体验式商业、商业贸易、会展经济、影视摄影、沉浸式旅游休闲、应急安全体验等多业态融合的产业项目,打造国内首屈一指的工业特色文创休闲街区。

    口岸经济产业区。坚持外向型经济特征,重点集聚跨境电商、进口展销、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现代供应链、高端商务等新兴业态,打造区域性的外贸、商业、服务中心。

    华丽转身 大投入治理污染,辟出一条生态之路

    落日余晖,傍晚的霞湾港,恬静而美丽:晚风习习,河水潺潺,花木幽香,游人怡然休闲,一幅其乐融融的生活画卷。

    霞湾港是反映清水塘片区生态环境的一面镜子。这条长约4.3千米的河流,曾因污染成了牛奶河、黑水河,经历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后,重回碧水潺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峰区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以清水塘核心区污染治理为重点,擦亮绿色发展新底色。该区坚持防治并举、标本兼治,突出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精准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爬上株冶集团的办公楼,环顾四周,昔日喧嚣的工厂偃旗息鼓。湘氮的棚户区改造而成的清水塘广场,休闲的居民成群结队。头顶上,是一片碧蓝的天。

    站在九郎山顶俯瞰,荒废的山岭重新披上绿装,生态绿心郁郁葱葱。山脚下,田野里的鲜花姹紫嫣红,生态农业吸引四方游客。

    近年来,清水塘地区污染防治步步攻坚,从天到地,从水到陆,全面发力,重现“石峰绿”。

    堵住污染源头。2017年以来,在一口气全面关停清水塘污染企业153家的同时,同步实现绿心地区57家工业企业和92家生猪养殖场全部关停退出,取缔白石港、下河街等污水直排口20个,从根子上堵截了污染源头。

    削减污染存量。坚持市场运作,累计投入20多亿元,完成霞湾港等9个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按照用地性质分类精准实施金盆岭、清水、铜霞3个片区土壤污染整治,完成39家关停搬迁企业厂区场地修复。同时,以“三供一业”移交改造为契机,对老旧小区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完成湘天桥片区污水管网建设,推进人民路、新民路、荷叶塘干渠等黑臭水体治理,污染存量大幅削减。

    加强生态修复。在截污治污的同时,注重复绿增绿。2017年以来,该区累计投入7000余万元,实施九郎山绿心地区生态修复7471多亩,3年造林任务基本完成,昔日裸露的角落已被碧绿的树林遮掩。

    天蓝地绿水清,今天的清水塘,让人敞开胸怀深呼吸。

    凤凰涅槃 高起点科学规划,走出一条立新之路

    “我宣布,基夫塞特炉退出生产。”2018年12月30日,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随着铅厂厂长廖舟的一声令下,该公司在清水塘片区最后一座运行中的冶炼炉熄火关停。至此,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企业的工业产能全面退出。

    2017年2月,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打响。石峰区举全区之力,拿出背水一战的坚强意志,毕其功于一役,确保搬迁改造工作决战决胜。不到两年时间,剩余153家企业全部关停退出,61家企业实现转型,收储土地6000多亩,安全、环保、稳定等底线工作有力有效,如期实现“三年腾出空间”的目标。

    喧嚣了60多年的清水塘突然安静下来。“老工业基地”变成一张白纸,如何重新描摹落笔?上级党委、政府对此颇为关注,并提出明确要求。

    “‘破旧’是为了更好的‘立新’,‘筑巢’是为了更好的‘引凤’。”指挥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要摒弃“老瓶装新酒”“新瓶装旧酒”,告别以污染环境代价支撑粗放发展的老路,不搞碎片化开发,走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打造产业转型的样板、生态新城的典范,形成全国城市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的示范效应。

    “用好政策、发挥优势、挖掘潜力,迈出转型升级新步伐。”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强调,不能把企业一关了之,变成一座空城,要以“去”与“补”辩证统一为原则,高标准建设新城、高质量导入产业、高效率推进项目,壮大培育发展新动能。

    腾笼换鸟、破旧立新不是简单填空,而是盯紧主线。主线是什么?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目前,由中交三航局、上海临港、中交三航院等战略投资者编制的清水塘生态科技产业新城规划已基本成形,一幅崭新的画卷在“开局”“起步”中次第铺开。

    规划显示,清水塘的产业发展方向定位为“中国动力核芯”,打造赋能加速中国动力产业、应急安全产业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协同示范区,并结合当前株洲“3+5+2”的产业体系,做好动力产业与应急安全产业的承接转移和延链补链强链工作,使清水塘片区成为株洲新的优势产业集聚区。

    而其新的产业业态规划为“一个重点,两个配套”,即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及高端智造产业,融合工业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业态,配套发展文创商贸和口岸经济等产业,融合文化创意、应急服务、融合现代供应链、跨境电商等业态。

    “三年腾出空间(到2018年)、六年大见成效(到2021年)、十年建成新城(到2025年)。”这是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与新城建设总体推进目标,第一阶段三年时间腾出空间的目标已全面实现;第二阶段大见成效从2019年开始,用3年时间建成新的城市功能和产业格局;第三阶段用4年时间继续推进城市、社区、产业发展与功能融合,建成功能完善的生态科技产业新城。

    基础先行 大手笔谋篇布局,铺出一条腾飞之路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付诸行动。

    6月12日,清水塘大道一期项目现场,路基已经成型,工人师傅正在进行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换填碎石等施工,本月底将达到通车条件。届时,建设北路和铜霞路将有一条便捷通道。

    新城起步,基础设施需先行。去年9月,“一桥一塘六路”全面开工,包括清水塘大桥、清水塘城市公园、清水塘大道、清霞路、株冶路、霞湾路、观湖路和临江路,总投资超过50亿元,这些是拉开新城框架、搭建新城骨架、提升新城承载力的关键性、标志性工程,将为后续产业导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将着力构建与主城区及长沙、湘潭互联互通的主干路网格局,

    清水塘大桥北起清水塘大道,上跨清霞路,往南越过湘江,上跨滨江北路、新东路后对接珠江北路落地,道路全长2.85千米,其中桥梁段长度2.175千米。这是株洲首座双层跨江大桥。桥梁上层为机动车道,净宽31米,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为60公里;桥梁下层为人行通道和非机动车道,净宽10米。大桥两岸采用两级分流形式。“河东连接重点发展片区,河西连接相对成熟的名片产业园区,不仅仅是过江通道,还是片区协同发展中人、财、物要素流动重要纽带,联动效应很快就会凸显。”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紧邻湘江的清水塘城市公园雏形已具,总面积1416亩,水域面积321亩。该公园集城市景观与生态湿地于一体,承载科技园区配套、区域生态调节、居民休闲观光等功能。

    目前,清霞路一期、清湖路建成通车,清水塘大桥、清水塘大道、株冶路建设已拉开架势。

    为加快推进清水塘新城建设工作,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市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协调指挥部开展清水塘市政基础设施和部分重点产业项目“交地清零”攻坚活动。石峰区通力配合,区直相关部门和有关街道全力以赴,大家敢担当善作为,有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和气魄,推动活动取得成效。目前,13个项目中,已完成9个项目的交地清零。

    同时,石峰区还着手在清水塘片区启动12年一贯制品牌学校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建设,筑好黄金巢,只待凤凰来。

    昂首未来 好项目纷至沓来,拼出一条奔跑之路

    新城建设的焊花在飞舞,项目落地的热浪在翻腾。

    新城建设,关键在兴产业。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石峰作为株洲工业发祥地,因工业而立、而兴、而强。因此,产业优先既是石峰发展形成的优良传统,更应成为推动石峰转型升级的根本遵循。

    全球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三一集团来了,预计年内完成厂房主体工程,2021年6月之前竣工投产;世界500强企业绿地集团来了,引入“大科创、大金融”等产业资源,并遵循“生态、科技、现代、时尚”的规划理念,构建汇聚总部经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创新创业六大产业集群及5G+智慧城市的“6+1”产业动能体系,塑造集生态与科技为一体的产业新城标杆。两大企业入驻,为清水塘新城建设标注新的高度,为打造中国动力谷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后续企业和项目的落户起到先导和标杆作用。

    指挥部负责人要求,主动切入,积极作为,借力借势清水塘新城建设千载难逢的契机,站在老工业区“再出发”的新起点上,构建石峰现代多元产业新格局。

    4月16日,和天厦工贸总部项目开工,清水塘老工业区原有部分企业就地蝶变开启。此为该片区首个就地转型产业项目,建成后预计有500余家化工工贸、大宗商品贸易等行业龙头企业入驻,年交易额可达300余亿元,引进税源3亿元以上。

    立足现有资源和优势,保重点、拓新篇,市区两级指挥部和石峰区坚持“招商与落地”齐发力,确保重点项目“早投产、早见效”。目前,新入驻企业近百家,在谈项目30余个,基本实现“落地建设一批、招商引进一批、包装策划一批”的目标,这为石峰区培育经济新业态注入强劲动能。

    高端智造产业区重点围绕已落地的三一石油智能装备项目和成都置信智能科技示范园项目布局建设,重点做好上下游产业链的导入和培育工作;科技创新产业区按照多个项目同步实施、整体开建的思路,重点推进绿地滨江科创园、产业服务中心、智能硬创园项目建设,形成环湖科创园区的核心;文创商贸产业区年内通过PPP项目全面启动片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同步做好已具备条件的未来科技馆(工业博物馆)、配套商业街等经营性项目的实施;口岸经济产业区重点推进总部园建设,促进总部经济、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你看,大批生态文化科技产业项目布局落子,清水塘生态科技新城正迎来崭新的明天!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