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的“香” 让我的人生更芬芳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讲述人:炎陵县霞阳镇马道村食用菌种植户 刘立云

    炎陵县95%的香菇出自我手。香菇清香扑鼻,让我的人生一路芬芳。我有一个“小目标”:5年内,将水口镇打造成“百菇园”,将炎陵县打造成“香菇之乡”。

    春节后,我在大山里的垅溪乡南岸村租了23亩农田,想再建一批食用菌栽培大棚。6月11日下午,4车设备运进了村。这是我花了4天时间、从福建古田采购回来的。

    13日早晨7时刚过,我开车出了县城,半小时后抵达20多公里外的南岸村。负责施工的9个村民陆续到位。“开工。”8点10分,我一声喊,施工人员马上行动,先是肩扛手提地将钢管、配件搬到水田里,然后两三人一组,将钢管往泥土深插,并固定好。钢管比拇指还粗,一个大棚要用几十根,很费劲。大家依次作业,挥汗如雨,但忙而不乱。

    远处,茂林修竹随风起舞,身旁,一群黑山羊在专心啃草。我来回走着,左看看、右瞧瞧,生怕有人出错。中午时分,一个近3米高的钢架大棚有了模样,就等着盖遮阳网了。吃过中饭,大伙接着干。

    南岸村的钢架大棚估计要搭10天。安全第一,质量为要,我不着急。此前,我在水口镇的水西、船形乡的同睦、沔渡镇的石坝以及大院农场的水尾(地名)等地,均建有栽培食用菌的各种大棚,总面积约370亩。

    因为是反季节栽培,这些日子,大院农场的水尾基地正在出菇,日产约600斤。这个量,县城的居民即可消化。两个月后,当各个基地大量采菇时,就要往外销了。本周末,我将前往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洽谈销售事宜。

    最近7年,利用废木料,我培植出了香菇、球盖菇、茶树菇、滑子菇、黑木耳等,量大质好。做棒、杀菌、接种、养菌、采菇等环节,都需要大量人手。我每年雇请的村民均在200人以上。30多岁的我被人喊作“香菇姐姐”。

    太阳快落山时,我交代了一下次日的注意事项,便开车返回县城。

    (株洲日报记者 钟联明 整理)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