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株洲接你们回家上学啦!”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记者 孙晓静

    株洲日报讯 “妈妈快看,那是我的老师!”昨日下午6时,晨荷小学的曾睿激动地拍打着大巴车车窗。窗外,冒雨等待多时的老师高高地扬起手来。继3月25日派出16台专车后,我市昨日再派出10台专车赶赴湖北省洪湖市、汉川市,历时14个小时,“点对点”接回57名中小学生和236名湖北籍务工人员。

    “孩子,我们来接你们回家”

    清晨5时30分,4台印有“湘鄂一家亲,株洲是我家”横幅的大巴车从芦淞区政府院内依次开出。一小时后,株洲市长途汽车站内,6台大巴在警车的护送下稳稳驶出。两个车队,一行开往汉川市,往返800余公里,另一行的目的地则是洪湖市,往返600余公里。

    “29名学生,47名家属。”坐在开往洪湖市的一号车内,荷塘区教育局副局长李薇拿着花名册仔细核对。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此次他们共接回178名湖北籍务工人员,其中有3台车辆专为学生及家属服务。

    拿着鲜艳的小红旗,洪湖市汊河镇西池村村民刘孝雄连连致谢。因为疫情,原定初八返株的他们被困在村里近两个月,虽然湖北已慢慢解封,但当地回株车票仍“一票难求”,这几天正四处找门路。

    得知有专车从株洲来接,他和在晨荷小学读书的儿子刘天乐第一时间报了名。刘孝雄激动地说,株洲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色摇篮,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两地人民都流淌着红色血液,都是英雄的人民,关键时刻‘心手相牵’,革命友情更深、更浓了。”

    背着吉他、怀抱着篮球,戴家岭小学的六年级学生张华跟父母提前4个小时来到上车点。体温监测、酒精消毒,出示了实名认证的“健康绿码”和健康证明以及行动轨迹绿码后,他们也登上了这趟爱心满满的“学生”专车。

    “期待这一天实在太久了。”张华的父亲张东旭只睡了不到5个小时,却丝毫未有倦意。“感谢株洲政府部门、株洲人民过去对我们创业、安家的关心,患难见真情,这次战‘疫’派出最好的医生护士到湖北抢救生命,现在派车派人接湖北人回株洲,真是亲人一般。这份情、这份爱,我们永远记在心里。”

    “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爱心礼包、健康礼包、吉祥礼包……在去往汉川市途中,芦淞区人社局局长陈艳萍一边将精心准备的大礼包摆放在座位上,一边通过微信群与湖北老乡们实时联络。此行,他们负责接回87名湖北籍复工人员和28名学生,“感谢他们为株洲的贡献,我们要做好服务,做到万无一失,让大家有回家的感觉。”

    400多公里之外的汉川市回龙镇,汉川市人社局局长肖晓华在便民服务中心,一边张罗着人员外出事宜,一边等待着株洲车队到达。

    “湘鄂一家人,你们现在离开汉川去株洲,我们在汉川等你回家过大年。”肖晓华说,特别感谢株洲开展“点对点”行动,让当地群众可以毫无顾虑,放心大胆地外出务工。

    “在这些孩子中,在株洲出生的超过9成。” 芦淞区工作人员表示,复工人员大多奋战在芦淞市场群,他们是芦淞服饰商圈的开创者、经营者,多年来用勤劳和智慧造就了今日繁荣的市场。如今的芦淞市场群10万从业者中,仍有三分之一的从业者为湖北老乡,他们与株洲这座城市密不可分。

    在高家坳小学就读的6年级学生张佳怡就出生在株洲,她的妈妈告诉记者,全家人在株洲奋斗将近20年,他们在株洲成长、置业、落户,株洲早已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上车后,张佳怡小心翼翼地将一个红包做成的灯笼抱在怀中,这是她的网络作业,“希望这个红灯笼能象征好运,让妈妈的生意更加红火,我的学习越来越好。”

    10岁的叶雨蒙和弟弟叶宇阳分别就读于芦淞区栗树山小学和高家坳小学。他们的父母来自汉川市沉湖镇柳柯村,目前在株洲南大门工作。这些天,她和弟弟叶宇阳问得最多的,就是什么时候才能回株洲,在他们心里,株洲才是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家。

    根据芦淞区教育局的摸排,全区湖北籍的学生共有1630人,截至3月27日还有329名中小学生和2名老师滞留在湖北。接下来,他们将继续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程追踪、关心师生及家长的去向,帮助他们顺利回到第二家乡。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