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虽然让重度依赖线下的餐饮、酒店、旅游等暂时陷入困境,但与此同时,隔离防控引发了“云端经济”快速增长。在全民战“疫”的大形势下,战“疫”生活孕育产业新机,实体服务业借数字化破冰,线上产业发展新机……产业嬗变孕育出全新的商业机会,蓄积着产业发展新的动能。本报今起推出《战“疫”激发新动能》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记者手记
株洲日报记者 廖喜张
通讯员/孙敬令
春风拂过,株企陆续复工复产,重现活力。尤其是一部分企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结伴复苏,生产线上春意盎然。
在这次疫情大考中,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产业链的力量!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市将继续补链、强链、延链,壮大优势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优势。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集体复苏
近日,在众普森科技(株洲)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忙着生产。由于原材料主要从沿海地区购入,生产出成品后再运出外销,一来一去,企业物流成本远远超过竞争对手。这次受到疫情影响,更放大了供应端劣势,企业压力倍增。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已由单纯产品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供应链之间的生态竞争。但由于很多企业分散布局,产业链、供应链之间隔山隔海,物理距离非常遥远,物流成本、抗风险成本一直让企业头疼。
这次疫情的冲击,为本地产业链的拉动、牵引、修复作用提供了另一种思考。
3月17日,走进北京汽车株洲基地,自动化生产线全开,生产繁忙:在冲压车间里,冲压设备发出“隆隆”轰鸣声,各型冲压件鱼贯而出;在焊装车间里,193台机器人舞动臂膀,将一个个冲压件组合成汽车“骨架”;在总装车间里,智能物料小车沿着轨道穿行,把零部件精准送到每个工位……
在我市三大动力产业中,随着龙头企业的引擎轰鸣,复工拉动,本地配套企业及物流企业迅速恢复生产。北汽株洲分公司副总经理吴飞介绍,截至目前,北汽株洲分公司相关配套企业中已有350家复工复产,复工率达到97.2%。
产业链上春意盎然,这背后才是“底气”所在。以轨道交通产业为例,我市拥有300多家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行业年产值超千亿元。在这里,超过70%的零部件可实现本地配套。以田心为圆心,5公里范围内可以找到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上万个零部件。
三大动力产业项目总投资436亿
虽然地处内陆,但我市已发展成为全球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旦部分关键企业“卡壳”,必将触发“蝴蝶效应”,影响全球产业链正常运行。当然,上下游产业链出了问题,肯定也会影响到株企发展。
疫情冲击之下,各企业都在深刻审视当前产业链,补足链条上的短板。
众普森公司董事长李季表示,希望能就近寻找到合适的伙伴,同时希望有更多上下游企业就地聚合,形成配套产业链,缩短供应链半径。湖南全盛精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德智表示,今后将紧盯供应链,形成更精确、完善的供应链计划。
北汽株洲分公司更是计划以株洲为圆心,着力打造一支业内领先、极具市场竞争力、配套半径在100公里以内并拥有完整上下游产业链的核心供应商队伍。同时在研发、采购、制造、人力资源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
抓住产业链的“牛鼻子”,我市各相关部门也积极补链强链延链,为产业、企业聚合力量。根据重点项目计划,今年我市优先在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电子信息等“3+5+2”现代产业体系铺排项目164个,总投资996亿元。其中,在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航空三大动力产业重点铺排项目59个,总投资额达436亿元。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我市将加速构建以16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为主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做强龙头企业供应链,做大整机企业配套,同时对现有产业全面梳理、垂直整合,形成协同联动效应,打造“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航空母舰”。
去过众普森公司几次,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算的这笔账:从珠三角购入原材料、半成品,再发送成品走深圳港,一来一去,企业物流成本比竞争对手高出4倍。因为疫情影响,部分货物改发空运,物流成本甚至增加到了10倍。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类似情况的企业不在少数。虽然疫情是特殊情况,属不可抗力因素,但平时的物流成本也决不能忽视。除了在物流方面下功夫外,最重要的是,供应链半径上还大有文章可做。越来越多的案例告诉我们,未来的企业竞争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跨越企业界限,寻求产业链的合力。这次的疫情冲击下,单个企业承受重压,但同时很多企业受益于产业链的拉动带动,短时间就恢复了活力,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这就是产业链的力量。
我们应该正视这种产业链的力量。企业应该主动向产业链靠拢,既缩短供应链半径,也方便产业链整合,在产业链共同壮大中寻找发展机遇;政府部门要科学规划、主动作为,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引导企业、项目向产业链集聚,形成产业链合力,推动产业链迈向更高端,打造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