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在田间追肥。 王军 摄
株洲日报首席记者 王军
通讯员/尹照 谢镒宇
3月9日,天元区三门镇株木村,耕田机安静地停在树下躲雨。
天色阴沉,跟李新良的心一样重——3600亩土地,油菜、果蔬、高粱、玉米草和瓜蒌,每块田都得往前赶,农时耽误不起。
“沉睡”3年,又要“水改旱”,三门镇纳入种植结构调整的土地,李新良想试试“错峰种植、化整为零”,激活这片“休眠地”。
错峰种植,先把土地调肥
早在2月底,株木村的15亩黄瓜基地,就在陆续移栽秧苗。
李新良做足了功课,斥资购买了一台自走式洒药农机,装载84消毒液,对公路和农田集中消毒。农户们便不再担忧,赶早种下了早熟黄瓜品种。
“你看,足足长到了15厘米,就是还娇嫩得很。”李新良伸出大拇指和小指比划。早春的蔬菜不抗冻,他买来竹片和地膜,在起垄分厢的土地上搭建简易棚,里一层外一层保护起幼苗。
这几天,种高粱的田块陆续翻耕,去年种的瓜蒌也爬上了支架,玉米草种子已经成功搭上线,由公司折价提供并保底回收,到6月份开始叠球,农田里错峰种植,四季都没有闲暇。
田间的油菜长得绿意逼人。“等上半个月,田间就是金黄一片。”李新良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合作社在湖田村和松柏村种植了2000亩油菜,枝头的花朵含苞待放,今年的第一轮丰收就在油菜地里。
种这么多品种图啥?“关键是能养好地力。”李新良说,一亩油菜能产油菜籽200公斤左右,等油菜收割后再将秸秆粉碎翻压回田,相当于给农田补上了三四包有机肥。
原来,李新良流转土地,不需要向农户支付流转费,前提是种植指定的品种改良土壤。“就相当于将一块污染的画布,染成最迷人的绿色。”李新良说,土地一旦荒废,复耕要难几倍。
化整为零,农机成为坚强后盾
说话间,李新良的电话响了——订购的5台拖拉机到货了。
就着田间的青草抹干净鞋底的泥,他骑着摩托车一溜烟赶到镇上的农机销售店。“四轮驱动160马力,可以在田间飞奔。”随车而来的厂家负责人对李新良说。
农机是规模种田的保障。这几年,李新良的合作社的农机总投入达到200万元,拥有插秧机、自走式喷雾机、联合收割机、履带式拖拉机等大型农机具28台套。“比如油菜,一台收割机每天可收割四五十亩,相当于60多个人的劳动力。”他说。
土地也在尝试“化整为零”——邀请专业团队种植,分担管护压力。
去年,合作社与一家玉米草种植公司签订协议,由公司提供种子,聘请专业团队种植,种植的效益全由公司得。今年,李新良又从益阳请来了高粱种植团队,拿出1000亩土地交给对方,同样不拿利润。
合作社从哪赚钱?“种田就得用农机,用农机就找我,小团队越多合作社越有赚头。”李新良向记者透露,光是3600土地的服务费,合作社一年就有好几十万元的利润,这比直接入股还划算。
现在,李新良把重心转到农机服务,今年春耕期间就与周边乡镇的种植户签订了农机作业服务合同,涉及农户150家。但“本行”也不敢荒废,农机仓库留的几袋玉米草种子,就准备自己种。
“一亩能产上百公斤草籽,收购价每公斤七八元,投入低还管回收。”李新良说,有了好品种,“休眠地”休想“睡大觉”。
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