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记者 刘琼
芳菲消息到,杏梢红。
3月4日,淅沥沥的春雨仿佛在唤醒世间万物。在株洲市新冠肺炎定点集中隔离救治医院,46岁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邓女士也欣喜地迎来了她的“春天”。2日凌晨1时,她成功撤下ECMO(俗称“人工心肺机”),肺部开始“复工”,成为我省首位成功脱离ECMO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36天,864个小时,邓女士数次被死神逼近,又在绝处逢生。
这场生命保卫战的背后离不开省市领导的特别牵挂,更离不开医护人员的妙手仁心。
3月1日,副省长吴桂英在株洲督导疫情防控工作时,特意与邓女士视频连线,鼓励其坚定信心、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治疗期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多次赶赴医院,坐镇调度救治力量,全程关注救治进展。
在与死神的一次次鏖战中,白衣战士们寸步不让、分秒必争,充分展现了“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的湖南精神,贡献了硬核的“湖南水平”和“株洲经验”。
生命告急,死神步步逼近
“不好,血氧指数持续下降。”2月10日,46岁的邓女士病情进展迅速,医护人员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邓女士是一家服装厂的质检员,有甲亢病史。早在入院前6天,她就有发热、咳嗽等症状。1月28日,确诊为新冠肺炎后,她被送到定点救治医院。
入院初期,邓女士病情不算严重,有些不配合治疗。很快,狡黠的新冠病毒向其发起猛烈的攻击。几天内,她的各项指标持续恶化,出现紫绀、呼吸困难等症状。
2月10日,在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情况下,她的氧合指数仍然走低,一度跌至100mmHg(正常值为400~500mmHg)。当晚,病情危重的她被转入ICU。
“生命至上,要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市委、市政府立即部署,调集全市最优医疗资源。很快,来自全市各医院感染内科、重症医学科、肾内科、呼吸科等科室的20余名学科带头人连夜齐聚定点救治医院,紧急成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专家组,深夜制定抢救方案。
事实上,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早在春节前就在株洲打响。
1月22日,渌口区人民医院被征用为株洲市新冠肺炎定点集中隔离救治医院(以下简称“定点救治医院”)。来自市内各大医院的近400名业务骨干主动请缨,投入战“疫”一线。除夕当天,定点救治医院收治首位确诊患者。
“进行气管插管!”会诊后,专家组迅速提出方案。
“我们只有30秒的时间,如果完不成插管,病人就很难救过来。”定点救治医院ICU负责人、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彭苏娜说,每一次插管操作都是生死考验,对患者如此,对医生也一样。因为当医生近距离操作时,病人的呼吸道会喷射出具有极强传染性的病毒气溶胶。
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彭苏娜和同事迅速为邓女士进行了气管插管。刚想松口气,不料,死神又向患者发起另一波猛烈进攻。
呼吸功能衰竭、心率血压增高、意识不清……2月11日,邓女士的病情再度恶化,命悬一线。
使用ECMO,争取最后生机
“上ECMO,越快越好!”当晚10点,专家组达成共识。
ECMO能把患者不堪重负的肺暂时替换掉,给心肺以时间。上ECMO,是拯救病人的最后一道防线。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仅有260家医院可以做ECMO,大部分是三级甲等医院。而目前掌握了ECMO技术的大部分都是部属医院,地区医疗中心数量不多。
2019年,市中心医院购置了我市首台ECMO,并组建了ECMO专家小组。同年10月2日,该院利用ECMO成功救治了一名24岁的暴发性心肌炎患者。
“采用ECMO救治,面临错综复杂的判断和操作,尽管已有成功先例,仍极其考验医护团队的技术。”定点救治医院负责人、市中心医院副院长何毅介绍,这是向死神“买时间”,哪怕只有一丝机会,大家都不愿放弃。
生死攸关,刻不容缓。午夜12时,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汤俊毅带领ECMO小组成员赶到ICU。北京阜外医院的专家提供远程技术指导。
防护设施十分厚重,蒸腾的雾气很快模糊了护目镜,两层手套找不到手感……汤俊毅和团队顶住了重重压力。12日凌晨4时,ECMO成功运行。邓女士成为株洲首位使用ECMO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省市联手,实行“订单式”治疗
患者用上ECMO,并不表示能高枕无忧,等待医护人员的又是一场恶仗。
患者使用ECMO必须抗凝,这就有可能出现出血、栓塞等并发症。另外,上机器的时间长了,患者还可能被感染。
“任何一个细小的疏忽,都能让‘救命神器’变成‘夺命工具’。”彭苏娜说。
救治工作只能细致再细致。针对邓女士的病情,株洲成立专医特护组,派出一支由近20人组成的精干团队,4小时一轮班,对其实行全天24小时无间断观察、特护。每天下午,医疗组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及时修订治疗方案。哪怕是一个仪器设备的参数或是一种药品剂量,都力求精准。专家们都将手机闹铃设置成每隔2小时响一次,以便随时会商。
省里的专家也赶来雪中送炭。在向株洲派出以朱勇峰为组长的高级别专家组后,2月14日下午1时,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重症医学中心主任杨明施带领团队驰援株洲。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为更好地改善邓女士的缺氧症状、锻炼其肺部功能,ICU的护士需要帮其翻身成俯卧位,且每天要保证这种睡姿达16个小时。
看似简单的翻身,其实难度很高。它需要七八名医护人员配合才能完成,且翻身过程中要确保患者身上的10余条管道不能脱落。否则,患者瞬间就会有生命危险。
“她的命都是医护人员一分一秒‘守’出来的。”定点救治医院ICU护士长贺晓元感慨道。
在医护人员的悉心治疗下,2月23日,邓女士病情好转,成功脱离呼吸机实施清醒ECMO治疗。
“株洲的医疗团队真是了不起,患者从置入ECMO管道到脱机的19天,都未出现感染,这样成功的操作在全省都少见。”提及邓女士的救治过程,杨明施连连点赞。
综合干预,确保身心同治
如何治疗邓女士的原发疾病?更多的综合干预措施也在同步进行。
2月19日至21日,新冠肺炎康复者捐赠的800毫升血浆,被分为4次输进了邓女士的体内。治愈者血浆中一定含量的病毒特异性抗体,可降低患者体内病毒含量,从而达到治疗预期。
专家组在为邓女士实行血浆疗法的同时,还采取干细胞治疗,并辅以中药。同时,配备3位专职营养师,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营养膳食治疗。
由于多位家庭成员被确诊,邓女士既担心治疗费用,又担心治愈后工作不保,治疗初期,她一度忧心忡忡。
身病药治,心病心治。我市迅速成立心理干预团队,医护人员一边用叙事方法消除她的恐慌,一边帮其与家庭成员视频连线,互相鼓劲。
暖心举措让邓女士重拾信心。近期,她的3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3月2日凌晨1时,在ECMO脱机测试达到30小时后,经过评估,专家组为邓女士拔除管道,ECMO正式脱机,等待她的还有感染关和康复关。
与死神“抢人”的战斗仍未停歇。前段时间,市卫健委火速从重庆购置了2台ECMO,确保剩下的危重患者一旦病情恶化,能第一时间用上“救命神器”。
春暖花开,胜利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