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锐
西游记中美猴王拥有一座花果山,在云龙示范区龙头铺镇龙升村也有一座花果山,择一春天的周末,我独自前往这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把自行车放在云龙区政府前,我就开启了此次徒步之旅。
一路上,青山隐映,绿树苍茫。远山含黛,近处也含黛,就连岩石上也含黛。瞧,路边山崖岩石上的青苔,深绿的浅绿的嫩绿的,紧紧地趴在石头上石缝间。说起青苔,小时候好像每年春天,我家都要去山上耙青苔,耙回家稍微晒干,筛掉泥巴,有的青苔肥沃,叶片稍长的还要铡碎。待到播种时,先把发芽的种谷种下去,再用竹扫把把它们轻轻地均匀地打进泥巴里,最后上面覆盖一层青苔,这样,秧田就算完成了。后来薄膜代替了青苔,随着抛秧的诞生和双季稻变成一季稻,青苔退出了农业的历史舞台。
云龙大道旁,初春的池水,野草,倒影,随处可见的“地皮菌”。一片片、一簇簇、一团团,或黑或褐,软绵绵滑溜溜的“地皮菌”。实在舍不得这美味,可翻遍包包找不到袋子,情急之下退下手上的护袖,只一下子就捡了满满一护袖。
云龙大道至“高岭生态农庄”,往右下,直走。
葡萄园,期待“葡萄熟啦”的季节!花木园,一盘盘叫不出名的古松,火龙果基地,用薄膜覆盖的朦胧的成片成片的火龙果园。清清的小水渠,隔三差五的野芹菜。新发出来的嫩叶,绿的是叶,红的也是叶。过了一个冬,还赖在树顶不肯下来的果子。
终于到达大坝桥了,大坝桥超市的一个爷爷给了我一个塑料袋装“地皮菌”,感谢朴实的地方朴实的乡邻。
过了大坝桥,往北直走,一丘一丘的油菜田呈现出黄色。
“蜂儿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有花的地方一定会有蜜蜂,有蜜蜂的地方一定会有纯正的蜂蜜。
有水声,不断地有水声,事实上,我一直在沿着一条小河往上游走。一路的风景是小桥、流水、人家。
看到“龙升花果山生态园”,就可以往左拐进一条小山道上坡了。
“花果山”,原名“斗石山”。这是龙升村最高的山峰,爬到“花果山”顶,眼前豁然开朗,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远处徐家塘的千亩油菜花尽收眼底。原来这里连绵起伏,桔园连着桔园,一到秋天桔子收获的季节,大人小孩趋之若鹜,山上的大水塔更是孩童们的游乐场。后来,桔园在冰灾的肆虐下毁于一旦,有村民承包了这一片山林,改种其他果树,桃梅李果品种多样,“花果山”由此而得名。
“斗石山”也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对撑船为生的夫妻,正值数九寒冬,他俩逆水行船,备受辛劳。傍晚,夫妻俩泊船江边,遇到一个老妇人,拖儿带女的来向他们讨米。夫妻俩见她们实在可怜,就把仅有的一斗米送给了老妇人。夫妻俩断粮后,只盼上下游有船往来接济。可那时偏偏没有往来船只,正是屋漏更遭连夜雨。于是,丈夫便天天爬上山去了望船只。有一天,妻子见丈夫久不下山,就上山去找,结果发现丈夫已被大雪冻僵,饿死在山上。妻子一急,也死在丈夫身边,夫妻俩都化为了石头。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对好心肠的夫妇,就把这座山称为“斗石山”。
花果山,三、四月进入各种花的怒放期。桃花,漫山遍野,成团成簇,粉红的,大红的,有一起开放的,有独自芬芳的,有羞羞答答的,有狂放张扬的,有挤挤挨挨的,有探出墙外的,有热情怒放的,也有含苞待放的。香!
雪白的李花,五瓣花瓣张开双臂,黄色的花蕊一根根细细的小小的,顶着一粒黑芝麻。瞧之,清新,闻之,淡雅。
还有梨花,满树的梨花,犹如一把盛开的白伞,又似白孔雀打开了那好胜的屏风,树上白了,地上白了,草垛上白了,心里也亮堂了。
这里是天然的氧吧,你可以站在山头,闭上眼睛,尽情地呼吸。这里是拍美照的绝佳场所,随意站到一棵树下,一朵花前,就是最美的春天。这里有柔柔的暧昧气息,成双成对的恋人们,手牵着手拾级而上,他帮她拂去落在头上的一个花瓣,或捡起一朵花放在她鼻尖闻闻,或将镜头对准花丛中的她……爱的气息充满了整个花果山。这里还可以邀上三五好友,一起在山上的农家打打牌,在山里捡捡“地皮菌”,扯扯胡葱或荠菜,也可以挖竹笋和采采蕨,还可以下山到池边水坝采野芹。
过了这个季节,花园就成果园了,桃子李子梨子……纷纷挂满枝头。
期待闻着果香再来花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