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八
相信很多株洲人小时候都吃过“酱油拌饭”。它看似简单,但是要达到“好吃”的程度,也是有难度的。这需要酱油够好!
在株洲,酱食生产(酱油与酱菜)约有几百年历史了。特别是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株洲酱食生产企业不仅在规模和数量上有长足的发展,更打响了自己的品牌。“万里牌”原汁酱油、“天味牌”酱油更是在1988年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分别获得银、铜大奖。
要说到株洲酱油生产的历史,就不得不提毗邻的城市湘潭了。湘潭有一句耳熟能详的民谚,“龙牌酱油灯芯糕,砣砣妹几(妹子)随你挑”,其中的龙牌酱油,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酒同时获得金奖。据史料记载,湘潭生产酱酒历史悠久,清乾隆末年(1740),龚庆祥就在湘潭开办酱油作坊。而株洲过去属于湘潭,那么株洲的酱食生产也应该有好几百年历史啦。
《株洲市志》记载,民国初期,株洲较大规模的酱食生产企业有两家,易鸿发南货号和复庆祥南货号。易鸿发的南货号在株洲月形山建厂,有酱缸200口,并在南湖街建门面,成为株洲酱食生产大户,抗日战争时期破产停业。
复庆祥南货号兼营酱食生产,有酱缸200口,抗日战争时期门面被炸,业务衰落。后由叶炳吾接买,改名复恒祥南货号,有酱缸100口。除这两家外,还有瑞兴、怡丰厚、五福南货号均兼营酱食生产。
民国33年(1944年),一些小型专营酱园陆续开业。有浙江陈道祥的天味酱园、金伯寅的上海酱园;湘潭刘秉林的湘潭酱园、株洲沈家酱园,这些均为前店后厂,生产酱油、酱菜,共有酱缸70余口。生产的酱油多用湘潭万龙油、凤油、滴油等牌名。酱菜品种有酱萝卜、子油姜、红姜、冰片姜、干腌菜等。至1949年10月,株洲镇尚有复恒祥、怡丰厚、协泰昌、五福4家南货店兼营酱食生产加工。
1951年5月,建立地方国营株洲酱厂(后更名为株洲市制酱厂),初期年生产酱油50吨、酱腌菜30吨。1953年,株洲市制酱厂在建宁街设门市部。1954年,株洲市制酱厂租用株洲钮扣厂厂房扩大酱油、酱菜生产。但产品质量不及私营酱园,销量不大,产品主要向工厂、机关食堂推销。后逐步与渌口、三门、昭陵、淦田以及醴陵、茶陵、攸县、衡山等地建立业务关系,产量增加、销售扩大。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后,私营酱园的原材料(黄豆)受限而压缩生产。到1955年,株洲市制酱厂的酱油年产量达到488吨,产品全部由湘潭土产公司株洲经营部包销。次年,因产品供过于求,土产公司停止包销,株洲的酱食恢复自产自销。1957年,私营天味酱园和上海酱园并入株洲市制酱厂。1960年,产品注册商标“万里牌”。1975年底,将酱菜生产部分划出,成立株洲市酱菜厂。在露天大坪里,整齐摆放着好几百口晒酱大缸。
1980年后,株洲市制酱厂以生产黄豆天然发酵酱油为主,年产量2000多吨。“万里牌”原汁酱油、“天味牌”酱油多年被评为省、部优质产品。1988年,“万里牌”原汁酱油、“天味牌”酱油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分别获得银牌、铜牌奖,畅销湖南、湖北、河南、河北、江西等省。
有一段时间,株洲制酱厂还生产过无色酱油(白酱油)。据说无色酱油比有色酱油健康、安全。今天看来,当时是夸大了有色酱油的弊端。人们烹饪时使用酱油主要是起上色作用,这无色酱油可难为家庭主妇啦。
1982年后,由于株洲市区各蔬菜商店自行加工酱菜,株洲市酱菜厂因品种少,缺少竞争力。再后来,株洲市制酱厂和酱菜厂都并入株洲天味实业总公司。这“天味”二字竟使用了70多年。
“酱油拌饭”是我们儿时的美好回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盐味足、好下饭的酱菜,是众多家庭餐桌上的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