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姗琦
1918年12月9日长沙版《大公报》第6版刊载了湘雅医学院赈济醴陵的报道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医护人员的付出有目共睹,也无愧于英雄的称号。湖南现代医疗人才的培育肇兴于民国初年创办于长沙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在这所开拓了中美合作办高等医学教育先河的学校里,广大师生不但视救死扶伤为己任,亦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之赈济,这里仅举与株洲人民息息相关的醴陵兵灾为例,可见一斑。
惨痛的醴陵兵灾
1917年10月至1918年4月底,南北军阀在湖南作拉锯战,称之为“国军”的部队在溃退时途经醴陵县城,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并数次纵火烧毁民房店補,使醴陵城区几化为一片废墟(见长沙版《大公报》1918年6月7日第6版), 这就是史称的“醴陵兵灾”。《大公报》1918年5—6月曾先后刊发《醴陵兵灾惨状纪实》《醴陵公民报告兵灾详情》《观醴陵兵灾影片纪实》等文,让世人了解灾情。
这次兵灾殃及范围之广,受损之重,醴陵人、 《天问》周刊的编辑傅熊湘根据当时报纸和各方面材料编辑的《湘灾纪略》对张敬尧等军阀在湖南的残暴行径有这样的记述:
北起岳州,“自长沙、湘潭、湘乡以达宝庆、 衡阳、永州,又自平江、浏阳、株洲、醴陵以达攸县、茶陵,皆南军先去,北兵踵来,南兵既掠而过,北兵且掠、且淫、且杀而前。而湘督张敬尧第七师踵至,大肆橫暴,杀掠奸,靡所不至。湘东之民,如火亦热”“张敬尧的部下日以寻花姑娘为乐”。“少者固不可免矣,即白头老妇,亦所不免”。屠戮百姓“或剖其心,或刳其腹,或割其势,或抽其肠,或脔其手足,或剥其肌肤,或絮捆油渍而倒焚,或熏鼻烙而痛死……”张敬尧开进平江,“三天不封刀”,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在这场南北军阀的战争中.受害最重的是几次拉锯战的醴陵、株洲两地。“醴陵全城万家,.烧毁略尽,延及四乡,经旬始熄。”战事结束后,醴陵全城仅遗二十八人,此二十八人每对人云:“我们妻离子散,骨肉分离,零丁孤苦,并不想活。” “在此场浩劫中,醴陵全县共受灾47901 户,被杀21542人,焚烧屋宇14752栋,荒田10490户,损失财产19410281元。”
湘雅医学院的赈济
灾后,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救助灾民。湘雅医学院的在校学生经颜福庆校长同意,发起成立了湘雅医学校赈灾处,于1918年5月24日在长沙版《大公报》第6版发布了《湘雅医学校筹赈办法》。办法说,此次救助难民由遵道会梅牧师及本校校长 颜福庆负责,梅牧师管难民的接待,颜福庆负责赈款募集。具体安排如下:筹集赈款事务繁杂,特设醴陵难民筹赈处于潮宗街本校;赈款交本校醴陵难民筹赈处并索取收据;赈款收齐后即转交颜福庆,以便办理难民抚恤等转款事务。
随后,《大公报》陆续刊发湘雅医学校赈灾处募集的捐款明细。捐款来源于湘雅师生、医护人员与社会各界的赞助。到是年10月,共为醴陵兵灾的难民募得捐款:“光洋二百六十二元六角,票洋七百二十一元,票钱七百一十八千九百文,票银一千一百九十五两”(见1918年12月9曰 长沙版《大公报》笫6版),并由校长颜福庆托有关部门转交给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