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合作社的底气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社首席记者 王军

    通讯员/邓立平

    3月13日,醴陵市李畋镇南桥村,一株株韭菜冲破地膜,整齐排列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

    这是新栽的380亩基地,工人们松松土,让韭菜感受春的气息。醴陵市绿旺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邓元新,从半米高的田埂跳下来,对他们念叨:“挥锄要秀气些,可别伤了韭菜根。”

    韭菜清香醉人。从250亩扩展到630亩,合作社哪来的底气?

    疫情是暂时的,行情是长久的

    用菜界“扛把子”形容邓元新,并不为过。十几年前,他靠180株丝瓜苗起家,带动当地蔬菜种植面积上万亩,“富里蔬菜”早就声名远播。

    2016年,他又看中了韭菜。“一年能割8到10茬,种一次苗能管四五年。”邓元新从河南引进了丰产期长、纤维度低的韭菜品种,在起垄分厢的土地上搭建大棚,守着一季又一季的好收成。

    这段时间,基地本该是如此繁忙的场景——鲜嫩肥美的韭菜铺满田间,农妇用镰刀齐根割下,摘除残次品,裁剪成统一的尺寸打捆,男人们将分装好的韭菜装筐,通过配送车直接发往长沙、株洲等地的蔬菜批发市场。

    但今年的新冠疫情打乱了节奏。眼前的韭菜由于久疏管理,叶尖变得枯萎泛黄,杂草长得比韭菜还高,农妇们将韭菜和杂草全部割翻,遗弃在田埂边。

    “韭菜长成了草,这一茬只能白费劲。”邓元新没啥法子,正常情况下基地每天有上万公斤韭菜上市,但现在学校、饭店大多未开放,批发市场顶多能消化两三千公斤,其他的只能作废。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天光是请人清理韭菜园,就需要支付5000多元的工资,算上滞销部分的折损,一个月下来亏空上百万元。“没点实力,还真撑不过这段特殊时期。”邓元新苦笑着说。

    疫情是暂时的,行情是长久的,对菜农而言,这样的大风大浪早就见惯不怪了。清空的韭菜基地里,一轮嫩黄的新叶又冒了出来,新基地有了地膜的保温保肥,也加快了生根长叶的速度。

    “韭菜四季不断档,最低时收购价每公斤有3元钱。”邓元新告诉记者,韭菜是丰产品种,一亩地年产量有两万多公斤,扣除人工等各项成本,一亩地的利润超过两万元,加上有稳定的销路和行情,迟早能迈过疫情这道坎。

    他准备等再晴一阵子,就在新基地开挖建设肥水池,再搭建钢架大棚,让韭菜苗“吃饱喝足”,把农田染成最迷人的绿色。

    农田有了“高标准”,产业攀上“娘家亲”

    最开始,邓元新并不打算把韭菜基地建在李畋镇。

    这里是醴陵的工业重镇,拥有的花炮企业全市最多、规模最大、产业最集中,当地老百姓大多从事与花炮有关的产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去年,醴陵市启动了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集中在澄潭江流域25个村,其中李畋镇就占了12个村。除了硬化排灌渠,山塘整修、机耕道建设、水坝扩容等,也在同步推进。

    循着韭菜散发的清香,不远处的水渠旁,3支施工队各自忙碌起来。技术员小李头戴安全帽,用望远镜对准远处的标尺,测量出水平线,又把身边的刻度下调了10厘米。挖掘机开进农田,伸出长鼻子“吃掉”水渠里的淤泥,等施工队安装好模具后,水渠三面将浇筑混凝土。

    蹲守在田间的裕民村村主任易东明告诉记者,以往到了枯水期,明兰水库都救不了急。“按照这个底宽60厘米、高80厘米的尺寸,村里1200亩农田再不会‘喊渴’。”他指着水渠里正在安装的模具说,农田有了“高标准”,就不愁好的农业项目。

    韭菜基地选址时,邓元新围着镇里的土地选了一圈,最终选在了靠近106国道、土地集中连片的南桥村。“2.4万亩耕地,看中哪就选哪!”这是李畋镇镇长邓实奇给的承诺。流转土地时,5户农户“卡了壳”,邓实奇和村干部连夜登门,最终做通了工作。

    这让邓元新确信,当地政府重视农业发展,回到老家发展农业算是攀上了“娘家亲”。更让他底气十足的是,李畋镇还出台了《果蔬产业发展方案》,规划7000亩左右的耕地用于发展设施农业,鼓励一批农户、合作社流转土地,打造一批“扶贫车间”“扶贫工厂”。

    “前几天,我们和长沙一家贸易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在李畋镇建设果蔬分拣包装中心。”邓实奇对记者描述着李畋镇的将来——花炮绚烂会有时,农田盛景日日新。

    【数据】

    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农业企业29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318家,家庭农场192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的耕地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50%,所生产的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60%,所创造的利润是利润总额的70%,已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

    农业产业向着朝阳

    记者手记

    新基地韭菜冲破地膜。 王军 摄

    李畋镇的老百姓,外出务工者只占极少数。他们尝到了花炮的甜头,企业在辉煌时“不装火药都能卖出产品”,老百姓“奔波大半年不如半月插引线”,守着近水楼台触摸财富的蛋糕。

    但水有涨落、月有盈缺。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大城市“禁燃禁放”举措的实施,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机器换人的速度加快,花炮产业面临转型的阵痛,更多的百姓也需要另谋出路。

    这时候,李畋镇党委政府锁定了农业。当地有王仙盆地的小气候优势,早春的土温回升快、日照时间长,发展早熟蔬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支撑了这个精细产业的发展。

    农业是向着朝阳的产业,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忽视农业。广袤的农村大地有不同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和种植传统,这需要我们因地制宜挖掘潜能,让农业筋骨更强健,为农民致富添动力。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