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开迎春到。
3月12日,在株洲市新冠肺炎定点集中隔离救治医院,我市又有一位患者治愈出院。至此,我市新冠肺炎治愈出院人数增至78人,一名又一名患者开始拥抱新的生活。
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战袍。疫情发生以来,株洲市中心医院迎难而上,奋不顾身,最精锐的专家团队出马、最先进的技术设备上阵、最细致的护理服务支撑。广大医务工作者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风险、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成为我市抗疫战场上的中流砥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扛起重责
全面接管渌口区人民医院
庚子鼠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至。生命重于泰山,防控就是责任。
市委、市政府迅速部署、靠前指挥。1月22日,渌口区人民医院被定为株洲市新冠肺炎定点集中隔离救治医院(以下简称“定点救治医院”),改建工作当天便启动。1月23日,湖南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除夕当天,我市首位新冠肺炎患者转入隔离病房接受治疗。
危急时刻显担当,越是艰难越向前。
“我院作为全市的区域医疗中心,关键时刻就得勇当先锋,敢打头阵,扛起全市新冠患者定点诊治的重任!”市中心医院院长蔡安烈振臂高呼,向全院的数千名医务工作者发出号召。
1月30日,株洲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调度会议确定,由市中心医院全面接管渌口区人民医院,打造株洲版的“小汤山”医院。
2月2日,市中心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何毅,医务部主任陈迅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主任黄彭、护理部科护士长田艳珍、产科护士长旷琼娟进驻定点救治医院,开展驻点全流程管理。
协调物资设备、进行人员分组、完善工作流程……市中心医院的管理团队分工协作,让定点救治医院的工作迅速步入正轨,医疗救治流程变得畅通高效。
尽锐出战
百余位精干力量奔赴一线
每一次特殊战斗,都需要一批英勇的战士;每一次生死搏斗,都会涌现一批无畏的勇士。
有呼必应,闻令而动。“我在呼吸科干过,我去。”“家里人很支持,我可以上!”……当疫情来袭,市中心医院的一名又一名白衣战士舍小家为大家,在请战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赤心滚烫。
“去更危险的地方,救治更多的患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主任黄彭在请战书上如是写道。作为株洲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成员,自2月2日入驻定点救治医院后,他就将时钟调到了“战时”,始终奔波在抗“疫”一线。
事实上,他还有位年近八旬的母亲。往年春节,他都会早早地为母亲置办年货、清扫卫生,但今年,他没有回家看过母亲一眼。
“我不上谁上!”大年三十,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吴双华连夜从县里老家赶回株洲市区,向医院申请到最危险的一线去战斗。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这种时刻我不去谁去。”接到出征的通知后,市中心医院产科护士长旷琼娟没有丝毫恐惧,反而有些激动。
逆行!逆行!生死关头,市中心医院迅速集结百余位精锐力量,进驻定点救治医院,与病毒展开一场又一场殊死搏斗。
筑牢堡垒
每位党员都是突击手
疫情防控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也是检验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考场。
2月28日,摸着胸前闪耀的党徽,一线入党的韦兰兰感觉到“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在疫情防控的主战场,韦兰兰和市中心医院的数十位党员奋勇争先,与病毒鏖战,与死神搏斗,始终工作在最前沿、战斗在最前线。
今年33岁的韦兰兰是山西人,是中心医院院前急救中心的护士。2月6日,她前往定点救治医院重症监护室支援。第一天下班后,脱去防护用品,她满脸勒痕,手被汗水泡得发白。
自投入战“疫”一线后,市中心医院二十五党支部书记、医务部主任陈迅几乎每天加班到深夜,日步数近两万步。因为膝盖不好,他需随身携带止痛喷剂。即便累到双腿浮肿,他却没有丝毫松懈。
“关键时刻,生死关头,党组织就是主心骨。”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郭晓丹介绍,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上级组织的批准下,成立了株洲市新冠肺炎救治团队临时党总支,由市中心医院党委委员、业务副院长何毅,肝胆胰外科主任唐才喜等5人担任临时党总支委员。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党旗。在定点救治医院,临时党总支就像一根“指挥棒”, 引领党员视病房如战场,以最有力的隔离阻断、最及时的救治护理、最高效的保障措施,凝聚起抗击疫情的硬核力量。
学科协作
因症采用“订单式”疗法
新冠肺炎症状隐蔽,轻重症转化迅猛,病情发展迅速,特效药物尚未找到。对患者而言,及早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没想到我治疗7天就出院了,多亏医护人员的及时救治,我现在恢复得跟常人差不多。”2月12日,出院后的第3天,来自醴陵的张先生特意分享了自己的就诊经历。
张先生的迅速康复源于市中心医院医疗救治组创造的“订单式”方法——因症施策、及早干预。
对每一个新入院病例,专家组会进行全方位评估,确定诊疗方案。对于合并各类基础疾病的患者,则实行多学科协作诊治。
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是降低病亡率的关键。如何确保危重症患者零死亡?
2月7日,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彭苏娜临危受命,担任定点救治医院ICU的负责人。
彭苏娜清楚地记得,当天前往定点救治医院的路上,她就接到了紧急电话,一位患者出现呼吸衰竭,需要立即置管。没有多想,她快速赶到穿好全套防护装备后,小跑着冲进了隔离病房,用最短的时间成功为患者置管。
“新冠肺炎进展为重症、危重症后,不仅会损害肺部,还会对心脏、肾脏等有损害,最终造成多脏器衰竭。”彭苏娜说,这意味着,光靠一个科室单打独斗远远不够。
更多的专家力量迅速汇集。来自市中心医院感染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呼吸科等科室的20余名学科带头人,组建了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专家组,让我市的危重症患者都能享受到“一人一医疗团队”“一人一方案”的个性化治疗服务。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疫”攻坚战中,市中心医院不同学科的专家同舟共济,全力以赴,奋力将一个个生命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数据显示,截至3月10日,我市的确诊患者死亡率依然为零。
ECMO上阵
为患者用上“救命神器”
在与死神鏖战的日子里,除了选派最精干的专家团队上阵,市中心医院还派出了顶尖的技术设备。
2月11日,49岁的确诊患者邓女士突然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在呼吸机的支持下仍严重缺氧,病情告急。
“有患者需要使用ECMO!”当晚10点,市中心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副主任汤俊毅接到了何毅从定点救治医院打来的的紧急求助电话。
ECMO俗称“人工心肺机”,它能把患者不堪重负的肺暂时替换掉,给心肺以时间,也是拯救病人的最后一道防线。
2019年,市中心医院购置了我市首台ECMO,并组建了ECMO专家小组。同年的10月2日,该院利用ECMO成功救治了一名24岁的暴发性心肌炎患者。
“尽管已有成功先例,但采用ECMO救治,面临错综复杂的判断和操作,极其考验医护团队的技术。”何毅介绍,这是向死神“买时间”,哪怕只有一丝机会,他们都不愿放弃。
时间就是生命。接到指令后,汤俊毅立即带领ECMO团队抵达定点救治医院。深夜12点,4名ECMO团队成员进入到重症监护室,准备上机。
防护设施十分厚重,蒸腾的雾气很快模糊了护目镜,两层手套找不到手感……汤俊毅和团队顶住了重重压力。12日凌晨4点,ECMO成功运行。
患者用上ECMO,等待医护人员的又是一场恶仗。
“因为患者使用ECMO必须抗凝,就有可能出现出血、栓塞等并发症,由此可能造成脑栓塞、肢体缺血等。另外,上机器的时间长了,患者还可能被感染。”何毅说。
救治工作只能细致再细致。针对邓女士的病情,市中心医院成立了专医特护组,派出一支近20人的精干团队,对其实行4小时轮班、24小时观察病情,严格贯彻三级查房制度。每天下午,医疗组专家开展多学科会诊,及时修订治疗方案。
让人欣喜的是,3月2日凌晨1点,邓女士成功撤下ECMO,肺部开始“复工”,她也成为我省首位成功脱离ECMO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特人特护
确保患者身心同治
“水喝不了,厕所也上不了,下班身上全是汗。”在隔离病房,这是护理人员的工作常态。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为了让那些被恐惧裹挟的患者得到精心的照料,市中心医院实行特人特护。
90岁的曲奶奶,是株洲目前年龄最大的治愈出院重症患者。老人有中风病史,无法正常进行语言交流,医护人员就细心观察她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利用手势沟通。
“有次得知老人想吃苹果,护士随即买回来,像喂小宝宝一样,用勺子一点一点喂她。”产科护士长旷琼娟说,在隔离病房,护士成了患者的“手和脚”。
而特殊的危重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技术要求则更高。例如邓女士在使用ECMO后,需要变成俯卧位,且要每天保证这种睡姿达16个小时。
ICU护士长贺晓元介绍,看似简单的翻身,其实是项难度很高的任务。它需要七八名医护人员配合才能完成,且翻身过程中要确保患者身上的10余条管道不能脱落。因为一旦管道脱落,患者瞬间就会有生命危险。
值得一提的是,从置入ECMO管道到脱机的19天内,邓女士都未出现感染、管道脱落等现象。
“这真是了不起,这种成功的护理操作在全省都少见。”提及市中心医院的护理团队,省级驻株专家、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重症医学中心主任杨明施连连点赞。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会好的,都会好的。”这句简单的话每天都要被说上好几遍。当病人或同事感到焦虑时,市中心医院的护理人员巧妙地开展叙事护理,以叙事心理支持隔离区的患者,以电话联系需要支持的人员,让他们发现自己心理力量,以自身的力量来治愈自己。此外,护理人员还会在普通隔离区、家庭隔离套房开展音乐操治疗,有效调节患者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结束语
一日为医,召必战。前赴后继,为无憾!为了百姓的健康,株洲市中心医院的广大白衣战士夜以继日、连续奋战,用生命筑起了一道钢铁防线。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春暖花开,胜利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