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 奋进正当时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文/廖喜张 向延平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连日来,我市重点项目按下复工“快进键”,一大批重点项目抢抓施工黄金期,加快开工复工,熟悉的施工场景逐渐重归视野。

    今年,是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成“一谷三区”、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关键之年,做好经济工作十分重要,产业项目建设就是其中的“牛鼻子”。

    疫情防控不放松,经济社会发展不停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既着眼当前,又谋划全年,在毫不放松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部署今年继续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实施市“五个一批”项目超过1000个,确保全市重点项目年度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

    产业项目建设击鼓奋进、快马扬鞭,一幅壮丽宏大的建设画卷正在株洲大地全面铺展,为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撑起了坚实的脊梁。

    根据“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安排,项目攻坚行动主要紧盯产业大项目全力攻坚,紧扣优势产业链招大引强,全力推进省“五个100”和市“五个一批”计划任务全面完成。今年,将更加聚焦五大攻坚,即重大产业项目、重大科技创新、重大产品创新、重大产品创新、招商引资及引进“500强”企业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五方面攻坚。

    重大产业项目攻坚

    围绕省重大产业项目、省重点项目、总投资5亿元以上大项目抓重点、控节点、疏堵点、破难点,突出抓好三一株洲基地、“两机”重大专项、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奇点汽车、汽车组件配套建设等一批投资体量大的项目建设。布局重点产业项目333个,其中:省级重大产业项目9个,实现3个按计划开工,6个顺利推进,其中1个竣工,完成投资超过100亿元;市级重点产业建设项目324个,实现132个按计划开工,182个顺利推进,力争100个竣工,完成投资超过560亿元。

    重大科技创新攻坚

    围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四新”经济应用场景构建,加快创新突破。布局重点科技创新项目100个以上、国省科技计划立项100个以上、转化科技成果100项以上。其中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3个,完成投资超过36亿元,研发投入超过14亿元;市级重点科技创新项目87个,完成投资超过20亿元,研发投入超过5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3%。

    重大产品创新攻坚

    围绕补齐产业链短板,增强产业链控制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发一批基础条件好、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的高端新产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实施产品创新项目110个以上,其中省级重大产品创新项目16个,完成投资1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市级重点产品创新项目64个,完成投资3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市级重点产品创新项目开发储备任务30个,实现滚动开发,梯度推进。

    招商引资及引进

    “500强”企业攻坚

    围绕“500强”企业、湘商企业、上市公司、行业龙头、“独角兽企业”,紧盯“四新”经济发展方向,继续发挥市领导、驻外招商联络处和各地商会作用,强化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中介招商、节会招商、大项目招商,集中签约落地一批大项目。布局重点招商引资项目300个,其中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00个,5亿元以上项目50个、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三类“500强”项目20个。各县市区年内要完成产业大项目落地开工任务,力争2020年新签约项目开工率超过30%,2019年已签约项目开工率超过90%。

    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攻坚

    围绕产业集聚和高质量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团队),加大引进力度,加快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全面落实人才新政“30条”,采取全职引进和项目对接、技术合作、聘用兼职等柔性引进方式,引进200个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实现人才(团队)当年签约、项目当年落地;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产业项目招商、资本招商等多种途径,全面对接双创型高层次人才(团队),力争实现50%以上带技术、带项目、有股份的人才(团队)当年签约、项目当年落地。

    今年产业项目

    建设怎么干?

    锚定目标敢担当,全力以赴抓落实。今年,我市“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将更加聚焦五大攻坚、更加精准实施四大配套行动、更加有力保障三大要素。同时,将坚持和完善市领导联系机制,突出产业链链长责任,完善“看、学、议”活动,巩固“一单四制”、“四不两直”机制,推动产业项目建设提速增效,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更加精准实施 大配套行动

    以全面支撑产业项目五大攻坚为目标,开展规划引领、园区升级、设施配套、环境优化四大行动,形成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

    规划引领行动

    围绕“一划两图七清单”,推进集群式入驻、链条式组团,做大特色主导产业,打造以动力产业为主特征的世界级产业集群。细化规划目标,明确年度重点任务,梯次推进一批产业集群建设。充分运用规划成果,大力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推动相关产业链根据实际制定专项扶持政策,突出政策的集成和创新。持续推动规划解读和宣传,提高产业规划的知晓率和引领力,统筹推进产业招商、项目布局、产业协作和集群发展。

    园区升级行动

    按照园区“四升级一加强”工作思路,全力推动“135”工程升级版株洲方案的落地落实。推进园区规划提质,加大土地动态储备,推动承载能力升级。理顺园区与所在地行政区和开发运营企业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园区产业公司升级、财政体制改革和绩效薪酬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升级。加快产业链现代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生态升级。加快“放管服”改革,推动营商环境升级。全面加强园区干部队伍建设,实现园区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继续推进株洲高新区和各省级园区、经开区在国省排名进位升级,争创国家级经开区。鼓励和支持创新型综合体和标准厂房建设,全市园区开工标准厂房200万平米以上,建成标准厂房160万平米以上,基本满足新签约大项目过渡和中小企业项目入园需求。

    设施配套行动

    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增强承载能力。全面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加快洞株路快速化改造、湘潭大道至铜霞路连接线、综合客运枢纽、火车站改扩建、ART(BRT)快速廊道等动力经济走廊项目建设。加大清水塘生态科技新城、轨道交通城、武广片区、天易科技城、航空城等新城新区和湘江两岸、东城大道沿线片区开发建设力度。继续实施交通畅通、旧城提质、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碧水蓝天、城镇设施配套“五大行动”,推进城市更新,继续推进田心、董家塅、三三一等老工业片区、老旧小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重点推进学校学位、医院床位、小区梯位、停车车位、公厕蹲位建设。布局247个城乡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项目,力争全年105个项目按计划开工,142个项目顺利实施,其中80个项目按计划竣工,完成投资超过370亿元。

    环境优化行动

    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湖南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规定》,突出打造项目落地、项目推进的“株洲速度”。持续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按图索地、拿地即开工、多测合一”等工作机制,出台实施细则,实现全市全覆盖。建立全审批流程一站式服务,打通审批服务“最后一公里”。巩固重点项目水、电、气、网报装改革成果,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持续开展项目建设施工环境集中整治。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政策落地,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确保重点项目

    年度完成投资超1000亿元

    在云龙大道(洞株路株洲段),推土机、挖掘机、渣土车,各司其职,挖掘声、锤打声、轰鸣声,声声入耳,沉寂了一个多月的工地重新苏醒过来;

    在株洲火车站改建工程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土方与支护工程施工,随着挖掘机臂杆的挥舞,一簇簇新鲜的泥土开始跳出地面;

    在汉德车桥株洲制造基地项目二期,2.5万平方米的钢架厂房在春风里拔地而起,一个车桥与齿轮制造的数字化基地即将崛起……

    作为稳增长稳投资的有力支撑、调结构转动能的关键载体、补短板惠民生的重要引擎,一个重点项目就是一个经济增长点。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强调,必须牢牢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紧紧扭住产业项目这个“牛鼻子”,“ 发展是硬道理,项目是硬支撑。抓住了项目,就抓住了机遇,就抓住了根本,就抓住了发展,手中有项目,心中不慌张。”

    在全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基础上,今年我市将围绕“一谷三区”和“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对接省“五个100”,继续实施市“五个一批”,完善“1+4+5”攻坚机制,注重大项目带动、大平台支撑、大环境提升,注重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5511”目标,为加快构建具有株洲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提供强大支撑。

    今年,我市“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的目标是“5511”,即:继承发扬“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积累的成果,全面对接省“五个100”计划,深入推进项目攻坚、规划引领、园区升级、设施配套、环境优化“五大行动”,实施市“五个一批”项目超过1000个,确保全市重点项目年度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

    铺排重点项目707个

    总投资6238亿元

    更加有力保障 大要素

    疫情防控不放松,项目建设不停步。

    3月3日,株洲市举办2020年“产业项目建设年”第一次集中开工活动,营造全市“抓项目建设促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确保一季度项目建设“开门红”。万达广场、立方新能源电池生产研发基地、湖南飞山奇新型环保建材制造基地等57个新建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56.3亿元,年计划投资100.81亿元,其中产业项目有42个,总投资161.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1.36亿元。

    重点产业项目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是做好“六稳”、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重要支撑。

    根据市发改委编制的《株洲市2020年重点项目计划》,2020年重点项目按照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前期项目安排,共计707个,总投资623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62亿元(含指令性计划37亿元)。

    其中,重点建设项目561个,总投资3785亿元。新建项目237个,总投资1121亿元,续建项目324个,总投资266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60亿元,竣工项目171个。100亿元及以上项目7个,总投资915亿元, 50-100亿元项目13个,总投资893亿元。

    近年来,我市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经济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正围绕打造中国动力谷,加快构建“3+5+2”现代产业体系。我市产业项目布局正围绕着这一规划稳步推进,咬定青山不放松。

    在今年的重点项目计划中,我市围绕三大动力产业重点铺排项目57个,总投资额达436亿元,其中,铺排中车特装游乐和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基地、齿轮箱传动系统研发制造等先进轨道交通做装备产业链项目24个,总投资75亿元;铺排“两机”重大专项、五座复合材料轻型飞机研发及产业化等航空产业链项目12个,总投资216亿元;铺排25万台轻型商用车变速器及纯电动力系统总成产业化项目、圣宝龙电动汽车产业园等新能源汽车项目21个,总投资145亿元。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全面增强产业链思维,围绕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产业链控制能力和产业联动发展能力,重点突出产业先导原则,重点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政策,围绕“3+5+2”现代产业体系,聚焦16个优势工业产业链,加快建设中国动力谷,优先在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领域安排一批项目。

    今年,我市产业项目建设将继续以倒排计划、挂图作战等形式,对重点项目关键节点实行清单式管理,有效提供土地及资金保障,确保200个以上重点项目按计划开工、200个以上重点项目按计划竣工。

    加强土地供应

    充分利用省“五个100”用地专项指标,加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力度,提前组织在谈重大项目用地申报,提前争取省重大、省重点项目省里审批,加快用地报批进度,确保按照项目建设时序需求,及时足额保障项目用地指标。全年实现报批土地超过1.3万亩。推广“以村为主”征拆模式,深入开展“点对点”征拆和“征拆清零”行动,全年完成集体土地征拆3万亩,国有土地房屋征收20万平方米。持续推进动态储备工业用地,力争达到3000亩以上,基本满足新签约大项目的半年用地需求。充分利用“按图索地”APP,促进所有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招商签约项目尽快落地。

    加强金融支持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在组建产业基金、完善担保体系、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企业债券、产业链金融、“投贷保补”联动、培育上市企业等方面多点发力,提升金融服务产业的质效。加大专项债项目调度,优先保障其社会化融资。加快扩大产业基金规模,推动基金规范高效运作。加大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推广运用力度,加强信息共享运用,加快引导外资银行、新型金融业态和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入驻。落实“151”化债工作机制,完成平台公司和市属国有企业整合,推进“151”化债工作机制向产业园区延伸,探索园区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解决园区项目建设资金压力。

    加强项目储备

    围绕新兴优势产业链、“四新”经济、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补短板,加大项目开发储备,做实“135项目库”。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细化项目清单,谋划“十四五”重大项目库,推动形成“前期储备、计划滚动、年度实施”的良性开发机制。加快2020年重点前期项目、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前期研究论证,争取一批项目提早转化开工。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建立招商项目库,编制2020年重大招商项目手册。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