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增信心 复工放宽心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记者 吴楚

    株洲日报讯 一位身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正往公司玻璃门上贴防疫告示,楼里弥漫着消毒水与艾草的气味。2月10日上午9点,农历正月十七,动力谷自主创新园,株洲辉锐增材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复工。

    复工后,闲置办公室被启用,人员分散就坐,公共区域办公不超3人。公司将方案设计、工艺流程制定等办公室可完成的业务环节提前,生产车间机器操作由4人降至1人,尽量减少聚集。

    如果没有疫情,公司总经理程畅栋眼下正在河南、广西等地接洽客户,而此刻,他只能坐在办公室里不断刷新电脑页面上的“抗疫”新闻。

    株洲辉锐运用国内独创的金属3D打印技术,为制造业提供设备修复服务。此外,该公司还为客户提供专业设备制定。

    “公司固定资产占比超过70%,实际可支配流动资金非常有限,年前发完年终奖后,近期又发了一个月工资,春节期间无任何回款,企业的经营计划执行已经受影响。”程畅栋说,“目前剩余的现金流已经捉襟见肘。”

    增材制造行业高度依赖上下游产业链, 初创企业又高度依赖下游客户。眼下,除了原材料采购与产品交付受疫情影响外,程畅栋最担心的是下游潜在客户的流失。“可以预见,下半年大家都会极力保证现金流,我们担心回款周期会变长。”

    如果没有“暖企十条”,程畅栋也不会果断选择复工。

    2月7日,市温暖企业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温暖企业共克时艰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措施》,从保障防护物资、加强金融支持等多方面全力以赴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经过三年沉淀,我们已经迈过生死关,进入爬坡期,目前人员齐整但并不庞大,没有裁员包袱,其他方面的困难市区两级都给了非常具体的政策支持,给了我们信心。”程畅栋说。

    在他看来,任何不可控事件的发生对企业是一种考验与历练,对科创企业来说,人才是第一要务,“公司有再大的困难,我们都优先要保护好内部员工,不让他们的薪资受太大影响,以便在疫情过后,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能够继续保持并不断提升。”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