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石峰区采取“地毯式网格排查+大数据分析”,236位社区网格员对网格内疫情防控情况实行网格化管理。芦淞区采取“责任包干”,构建医疗救护、基层联防、道口防控、执纪监督、疫情宣传五网体系。渌口区采取“五步战法”,制定摸排、核实、管控、反馈、处置工作流程“一张图”。云龙示范区龙头铺街道各个社区成立了居家隔离人员服务群、暖心群,形成服务力量的5分钟“快速反应圈”。
炎陵县112个责任单位,对县城195个住宅小区564栋14840户落实“五包一”责任管控。攸县、茶陵县和醴陵市发动社区党员干部带头,组织群众加强联防联控。
一个个社区,筑起一道道防线,形成一个个坚强的堡垒。
社区工作人员化身“代办员”
他们是不起眼的社区工作人员,是疫情防控一线的宣传员、战斗员,他们走街串巷日行万步,入户排查走千家,只为守护居民健康安宁。
位于芦淞市场群商圈的金元大厦居民小区,住户286户,四分之一为湖北籍,防控任务重。金元党支部书记宋红傲也是湖北人,疫情防控战役打响以来,他每天带领党员们开展小区防控工作,劝导住户严格实行居家隔离,号召湖北籍住户暂缓返株。宋红傲说:“我在株洲已经打拼了三十多年,对开放包容的株洲有着深厚的感情,做好社区疫情防控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平时用来跳广场舞的拉杆音箱,成为社区工作人员防控宣传的“常规武器”。从社区东头拖到西头,再从南头拖到北头,循环播放疫情防控知识的声音,在各个小区不时响起。
让群众少出门、不出门,社区工作人员多上门、多跑腿。“我们多做一分,疫情风险就会少一分。” 这是广大社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心声。
疫情面前,社区工作人员又化身为代办员、代跑员,为居民提供各种生活服务。
“小谭你好,我家里快没吃的了,可以代购菜不?”2月2日下午,茨菇塘街道天鹅社区工作人员谭智奇收到这样一条微信。给他发信息的人,是正在居家观察的一位社区居民。信息后面是一份需求清单:盐2包、鸡蛋30个、土豆5斤、大白菜1个、胡萝卜……全是生活必需品。收到消息后,谭智奇赶赴附近超市内购买。
这时,他又收到另外一位居民的微信:“口罩用完了,不方便出门,帮忙买30个鸡蛋。”陆陆续续,其他居民需要代购的微信消息传来。在超市里,他统一代购好了居民们信息中所需要的物品,当起了送货员。将这些生活物品送到了居民家门口,购物小票留在物品袋内,居民们随后将钱通过微信转账给他。
没有惊心动魄,却是最暖人心,这是疫情防控的社区“守门人”。
小区都有防疫志愿者
“口罩红帽和袖章,寒风路道执勤忙。阻拦一切危疑事,堵住病魔保健康。”这是群众为小区防疫志愿者的点赞。
石峰区泉塘湾社区80多岁的老党员郑奶奶,是第二联合网格支部的一名党小组长,她主动请缨,和老姐妹带领党员巡查小区。醴陵市姜湾社区25岁的年轻党员熊宇涵,组织10名党员成立“党员红”志愿者队伍,穿行在辖区内的旅店、宾馆和居民楼,成为抗击疫情的“急先锋”。
更多的普通居民、志愿者参与社区防控。
荷塘区宋家桥街道月桂社区月桂花园小区,年过七旬的雍桂珍和爱人刘国清,每天都在小区义务巡视,提醒居民佩戴口罩、少出门,他们蹒跚的足迹遍布小区每一栋楼层。
芦淞区龙泉街道桠枝塘社区,很多老旧小区都没有物业公司,居民们自发成立防疫工作小分队,搬来桌子和凳子,设立简陋的临时门岗,轮流24小时值班守岗,对左邻右舍排查和劝导。
每个社区,都有居民支持抗“疫”的动人故事。
2月9日下午,石峰区响石岭街道金盆岭社区,79岁居民张其林走进社区居委会办公室,悄悄放下一个1000元的红包就走了。这位常靠外出捡废品补贴家用的老人说:“大家都在忙碌,很辛苦。我出不了什么力,就捐点钱,给大家买点防护物资。”同一天,该社区80多岁的退伍老兵吴霞生,捐出3000元现金用于防疫工作。
天元区马家河街道新马社区居民罗永民,在深圳打拼创业,自掏腰包购买了6万只口罩捐给防疫一线。
这是心手相连,这是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