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记者 王军
通讯员/熊英杰 尹照
一格,两格,三格……攸县酒埠江镇普安桥村谭爱珍家的粪污,找到了新的“归宿”。
3个相互连通的密闭化粪池,一格有一格的使命——沉淀、发酵和分离。净化后,水质达到国家B级排放标准。“旱厕改水冲,干净又方便。”谭爱珍喜上眉梢。
改厕,关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村民生活品质提升。我市把这场“有味道”的革命列入2019年政府一号民生工程,现已完成卫生厕所改造54622户,提前一年实现中央提出的“二类地区达到85%”的目标。
改厕从革新观念开始
易根明总在想,如果早几年用上干净卫生的水冲厕所,妻子也不至于跑到广东打工,至今都没有音信。
他的老房子建于上世纪90年代,厕所就在菜地边刨了个坑,支起两块木板。妻子每次不乐意去“方便”,易根明就带上她去邻居家里“借厕所”。
在普安桥这个偏远山村,老百姓长期使用旱厕,25个村民小组650户,到2018年底,还有上百户使用旱厕。村支书黄祖翔告诉记者,以往老百姓家里产生的生活污水,大多数经自家化粪池简单处理,然后排放到附近水体中,这些污水携带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很容易诱发各种传染性疾病。
后来,村里被列入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旱厕成了必须摘掉的“瘤”。可把老百姓的意愿摸底上来,黄祖翔心里凉了半截——“就算政府有补贴,自己还不是要花钱?”“厕所改来改去,会不会破坏家里的风水?”“菜地不能没有农家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