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改厕关键是改观念。”几次村民代表大会下来,问题一一被捋顺——遵从村民的意愿,改厕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并预留缺口收集农家肥;按照分片原则由党员代表和小组长上门做思想工作,把改厕的好处制成宣传资料发放给老百姓。
等村里帮忙建好了屋外的化粪池,易根明也筹集了1000元钱购买装备,连通了屋内屋外。流水一冲,厕所臭味全没了,“一个坑、两块板”的如厕经历成为历史。村里100余户旱厕,到11月底全部改造完成。
事实上,动员走在了改造之前。各地按照“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要求,相继成立“两清两算”小组,既给老百姓讲清改厕补贴政策,帮群众算好“成本账”,又讲清改厕的环保健康意义,帮群众算好“收益账”。
厕所有“身份证”,谁家也不降标准
装完三格式玻璃钢化粪池,天元区三门镇的戴忠用,索性“把标准提一提”。
他把旱厕重新规划,铲掉了发霉的墙壁,地面全都换成了白色的瓷砖,又更换了铝合金厕所门,安装了热水器,铝扣板吊顶,新装了洗脸盆,前前后后花去1.2万元。“跟城里的厕所没有差别了。”戴忠用如今很是自豪,总有人上门取经。
厕所改造完,还会被统一编号,拥有身份证号码。“具体到坑挖多大,材料用什么型号,都由老百姓签字说了算。”三门镇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设立“三不准”,即不准以次充好、不准翻旧改新、不准改变标准。
目前,我市已引入“一体化缠绕式化粪池”“三格式化粪池+污水处理终端”“三格式化粪池+人工小微湿地处理”等多种环保处理模式,实现“前端收集入管网、管网入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醴陵市东富镇的生活污水,流入东龙江前就被“层层过滤”。当地通过人工湿地和集中式氧化塘进行处理,一部分进入东富寺前的3.2亩净化田,通过种养荷花、人工湿地进行净化,另一部分通过修建集中式氧化塘,然后流入占地0.5亩的人工湿地进行净化。
攸县普安桥村采取“三格化粪池+人工湿地”的一户一改模式,谭爱珍家的粪水经过三格化粪池处理后,被引入一旁的人工湿地进行二次净化。人工湿地上面铺着石块和沙子,下面土层富含污水处理菌种,净化后的水质达到国家B级排放标准。
此外,各地还按照“财政补贴、群众参与、先建后补”的方式,对改厕的农户给予资金支持,每户补助标准从500元到1500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