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市制造强市建设,具有产业集聚初具规模、技术创新进程加快、品牌影响逐渐扩大、人才聚集效应明显等优势。也面临着动力产业竞争加剧、现代制造业进展较慢、创新要素有待完备、环境政策还需优化等困难和不足。建议抓好“四个三”,高质量推进制造强市建设。
一、抓好三项工作,增强制造强市向心力
1.抓好顶层设计。组织评估《株洲市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市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制定智能制造发展目标,纳入“十四五”规划。设立市制造强市战略咨询委员会、专家库。
2.抓好管理创新。突出智能制造引领,完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突出三大动力产业链招商,引导配套企业向专业园区集聚。突出分类指导,差别化管理,重点培育智能制造的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优势园区。
3.抓好政策引导。抓紧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优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加快创新主体培育。严格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出口退税、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财税政策,完善修订“株洲人才新政30条”,出台相关实施细则,扩大受益范围,建立落实督导机制。研究并落实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
二、实现三大提升,提高制造强市竞争力
1.科技创新大提升。攻坚一批动力产业关键技术,支持优势企业集中力量对动力产业基础技术进行攻关,着力攻克智能驾驶、高效牵引、绿色节能、互联互通等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建设两机重大专项,争取建立国家大功率半导体创新中心、世界一流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基地、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升级一批制造业专业园区,重点升级体现“3+5+2”产业特色的专业园区,鼓励支持园区打造智能型示范企业,孵化“专精新特”高新技术企业。
2.科创平台大提升。建设中国动力谷科技创新港,打造高科技项目的预孵化和加速器基地。建设离岸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制造业国际高端发展平台。建设协同技术创新平台,重点培育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团队开展协同技术创新。
3.质量品牌大提升。修订《株洲市品牌、政府质量奖、标准创新奖励办法》。支持创建一批国家、省级工业品牌示范区。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
三、推进三个制造,培育制造强市新动力
1.推进智能制造。加快建设国家5G试点城市,积极引进全国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行业性平台在株洲布局。加快实施“企业上云”行动。支持重点企业建设智能车间。支持加快建设中软国际“株洲智能制造创新中心”。
2.推进服务型制造。支持引进一批专业性强、行业特色明显的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引入国际领先的服务型制造前沿技术。支持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北汽株洲分公司等企业提供产业链前后端的增值服务业务。
3.推进军民融合制造。推进我市“军民融合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拓展“株洲市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加快建设南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助推国防科技大学等建立株洲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四、优化三项服务,激发制造强市新活力
1.优化工业设计服务。鼓励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工业设计机构。鼓励“设计+品牌”“设计+科技”“设计+文化”等新业态发展。加强制造业知识产权维权服务。
2.优化检验检测服务。整合、完善、规范职能部门的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和服务,鼓励企业、高校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有序放开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培育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机构。
3.优化科技金融服务。建立制造业企业、创新型企业“白名单”,引导金融机构给予优先支持。鼓励开展制造业重大装备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业务。落实出口信用保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