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记者 俞强年 通讯员/李阳 尹煜尔
“五员”“三长”合一精管细治
》》》 “网格化”管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是新时代的考卷,考验党员干部的担当。
河长制工作实施以来,河湖保护和管理的高度、深度、广度前所未有。唯有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实的力量担当、更大的治理成果,才能考出好成绩。
“全区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造石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健康河港。”石峰区委书记、区第一总河长张建勇如是强调。
结合网格化管理,石峰区构建起一个“大河长”格局,推行 “河长+网格员”管理、“五员合一”工作模式,辖区“一江三港八水库”实现精管长治,水清岸绿城乡美的新石峰日渐显现。
黑水变清,如何使清水长清?水清长清,怎样使水清岸美?
石峰区委副书记、区长、区总河长邓元连指出,各级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形成工作合力,坚持堤内堤外一起治,治标和治本相结合,在巩固好成绩的基础上,将管水治水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河长制实施以来,石峰区区级“河长制”管理的江河湖为“一江三港”,即湘江(流经我区8.8公里)、白石港、霞湾港和田心港,总长度25公里;乡镇级“河长制”管理的水库共8个(大华、夹坡、寒坡、芭蕉、关山寺、长塘、红旗、龙塘),实现水域的长管长治。
通过创造性落实河长制工作,该区是全市首个发放“巡河提醒函”的城区,在全市率先成立检察院驻河长办检察室,尤其积极探索新时代精细化、精准化治理模式,进一步提升河湖保护和管理的水平。
结合网格化管理,该区聘请一批专职网格员,按照河湖管理、森林防火、环境卫生、殡葬改革、控违治违“五员”和河长、湖长、路长“三长”合一模式,不仅整合了人力资源,提升管护能力,还科学地实现了网格员与各级河长管护的“无缝对接”,真正打通了河道治理“最后一公里”。
“对于发现的河湖问题,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网格员第一时间处理。小问题就自行处理,大问题通过网格派单处理。”石峰区网格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朱利文说,这样既省去了层层上报的麻烦,又能找准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做到省时省力,让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石峰区网格管理中心。 俞强年/摄
排解河湖体内毒素
》》》 猛药去疴
这段时间,正值霞湾港枯水期。港内水量不大,但清澈见底,清晰可见水底摇曳的水草。
霞湾港全长约4.06公里,最宽处不过10米,最窄处才约4米,深约1米。作为湘江的一条支流,它直接影响到株洲下游城市一千多万人口的饮水安全。
河长制工作实施以来,霞湾港纳入石峰区区级河长管护范围。区长每月例行巡河一次,乡镇每月例行巡河三次,网格员每天进行日常管护。
如今,霞湾港已经实现长管长治,清水长清的目标。
石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阳的微信里保存着两张照片:一张污水横流,蓬头垢面;一张水清岸美,生机盎然。前一个诉说着霞湾港的“前世”,后一个见证着霞湾港的“今生”。
昔日,霞湾港饱受重金属污染之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污染最严重时期,酱油色的重金属废水混合着白色的石灰水从排污口滚滚流出,霞湾港变成牛奶河、黑水河。
2011年底,霞湾港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启动,投资逾2亿元,实施排污口整治、港水截留清淤、施工废水处理及河堤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分2期建设:
一期工程主要清除霞湾港河床内含重金属的底泥,整治沿线排污口,建设底泥稳定固化处理场,对处理后的底泥进行安全填埋处理,修复堤岸生态。2013年9月,一期工程通过省环保厅验收,共清理河道底泥4.9万立方米,平均清淤深度1.4米,处理废水4.75万立方米。
二期工程按照“一江四港”规划,进行市政生态绿化景观建设,已于2016年8月完工。
经过一番刮骨疗毒治理,“黑水河”慢慢澄清。以此为契机,石峰区坚持水、土污染同治,先后实施霞湾港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乌丫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霞湾新桥低排渠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等九大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有效消除了对湘江水质安全构成的威胁,彻底解决历史遗留多年的重金属内源污染问题。
石峰区委书记、区第一总河长张建勇巡河现场。 李阳/摄
石峰区委副书记、区长、区总河长邓元连巡河现场。 石峰区委宣传部供图
拔掉水污染根子
》》》 壮士断腕
水与岸,城与乡,从下游向上游延伸,从城区向乡村拓展,从滨江两岸向流域腹地辐射,石峰区河湖网格化管理“开花结果”。
今年以来,该区以问题导向,强化河道保洁,河湖沿岸保洁纳入环卫市场化保洁范围,进行日常保洁;河道由区政府定期组织清理漂浮垃圾,今年以来组织对湘江石峰段开展9次集中清理行动;强化污水治理,湘天桥片区污水收集管网工程(一期)已经进入扫尾阶段。
以百日攻坚战为契机,石峰区河长办对标省、市河长办要求,着力解决各级河长履职不够到位、河长办工作基础薄弱、重点工作任务相对滞后、河湖治理成效不够明显、河长制工作基础资料不够扎实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力争到2020年,区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辖区主要河道污水无直排、水域无水华、河床无淤塞、堤岸无溃损、河面无垃圾、绿化无滥伐、河道无违章、鱼虾能洄游的目标。”石峰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水的污染在水面,根子在岸上。清水塘老工业区是株洲最大的污染源、湘江流域最大的环境敏感区。
爬上株冶集团办公楼,从楼顶环顾四周,昔日火光四溅的工厂早已“偃旗息鼓”,高大的烟囱成为株洲工业的文化遗产,头上是一片碧蓝的天空。
清水塘老工业区是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因长期沿袭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该地的“三废”排放量一度占到株洲市的三分之二,严重威胁湘江中下游地区的饮水安全,株洲也曾连续两年成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
2013年,省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 启动,以“堵源头”“治调并举”“巩固提升”为阶段目标,滚动实施3个“三年行动计划”,努力实现江水清、两岸绿、城乡美。
清水塘老工业区被列为省“一号重点工程”五大重点治理区域之一,随后又被列为全国21个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全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区域之一。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石峰区从源头打响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围绕“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完成综合治理,十年建成新城”的战略目标,搬迁改造全力推进。
2013年至今,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工业企业完成关停搬迁工作。
换“老鸟”,引“新鸟”,“腾笼换鸟”迎来绿色产业浪潮。规划中的新城建设正在加紧推进,株洲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已经竣工,湿地公园建设基本完成,科技园、工业主题园、体验式商业、综合保税区四大核心业态将支撑起一个绿色文明的清水塘。
伴随清水塘的变迁,株洲成功退出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湘江株洲段水质由Ⅲ类提升至Ⅱ类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曾经黑乎乎、灰蒙蒙的城市,变得绿油油、水灵灵。
霞湾港治理前后对比图。李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