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记者 任远
有人说,教育是用一朵云去触碰另一朵云,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在荷塘区明照街道,就有这么一个志愿者团队。他们利用周末、节假日将街道的留守儿童组织起来,一起辅导功课、疏导心理,带他们去看外面的世界。
“我们希望用陪伴在孩子的心中点亮一盏灯,带他们感受爱和善良。”爱e家园项目志愿者黄小波说。
初见:看不出这些孩子的喜怒哀乐
作为爱e家园的志愿者之一,香香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现在她把每周唯一一天的假期花在了陪伴留守儿童身上。
她清晰地记得与文文的初次见面。“那个孩子个头不高,身形瘦小,眼睛里似乎蒙着一层雾。”
经过深入了解,香香才知道,文文的父亲得了重病,一直靠药物维持,他的母亲改嫁后,再也没有和这个家联系。这些年,文文跟着父亲和奶奶生活。
父亲躺在病床上无暇顾及儿子,奶奶一把年纪还在为生计奔波。很多时候,家里那台老旧的电视机成了文文唯一的陪伴。由于缺乏关爱和陪伴,文文的性格内向,不爱和人说话。
爱e家园成立之初,志愿者们组织了一个夜读活动,让孩子们每天朗读一段文字。“文文的朗读就像他的个性,十分生硬,语调里没有高低起伏,也听不出哀乐悲喜。”
没有悲喜的另一面,是暴喜暴怒。女孩婷婷即是如此。黄小波回忆,在一次志愿活动上,原本看着情绪十分正常的婷婷突然像变了个人,用笔尖戳另一个孩子的眼睛,把他们吓了一跳。
后来志愿者们才知道,婷婷的父亲前些年过世了,母亲在外打工,婷婷和妹妹跟着奶奶生活。可是奶奶重男轻女,常常把婷婷关在房间里暴打。
“类似的例子很多。”黄小波说,这些孩子中,有的父母外出打工,有的是父母离异或过世,只能和爷爷奶奶生活。但老人毕竟精力有限。
改变:脸上的笑容多了,相处也开朗起来
黄小波说,爱e家园设立的初衷,是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周末陪伴等,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首批服务的孩子有29名,年龄最小的5岁半,最大的13岁。
爱e家园的志愿者固定成员有5名,负责直接对接这些孩子。每到周末,明照小学的老师和湖南工业大学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也加入其中,在街道最中心的村部,给孩子们做课业辅导。每个月,志愿者们还会组织孩子们去城市体验,今年就先后走进市图书馆、高铁西站、市二中、龙泉污水处理厂、秋瑾故居等地。志愿者还努力挖掘孩子们的兴趣特长,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陪伴的意义无声却有力。随着时间推移,志愿者的热情感染了孩子,他们的脸上笑容多了,相处也开朗起来。
“现在的活动,所有孩子都会积极参与,即使有事不能来,也会礼貌地给我们打电话请假。”香香发现,现在的活动中,孩子会主动帮忙了,叽叽喳喳说话了。
思考:期待更多专业人士加入其中
“只要你多花心思陪伴,他们非常愿意和人相处。”采访时,多名志愿者都向记者道出了同样的话语。
志愿者李艳告诉记者,他们也在不断探索,调整服务路径,希望从根本上帮助孩子成长。
“我们辅导和陪伴的次数毕竟有限,要改变这些孩子的处境,还是要靠他们的家庭。”李艳说,他们现在想做的,是如何改变家长的观念,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
这也是志愿团队现在面临的难题。“志愿者数量有限,精通心理疏导、儿童教育的专业人才更缺。”黄小波表示。“期待有更多有识之士能加入其中。”
吹散留守儿童心灵的雾霾
任远
当我们说起留守儿童,我们说的并不只是社会现状,还有对未来的担忧。
有人觉得留守儿童的世界离自己很远。可是只要想一想,这些“像野草一般生长”、长期缺乏关爱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在社会里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又会怎样影响这个社会,我们就应该明白,他们的世界并不遥远,他们的遭遇太需要我们关注。
比起单纯的物质救助,孩子们更需要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以及精神、文化层面的“营养输入”。
爱e家园志愿者的力量或许非常微薄,但他们的努力绝不会白费;留守儿童的问题或许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但每一次努力都能让孩子们内心的阴霾减少一点。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力量加入其中,希望更多笑容出现在这些孩子的脸上。
记者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