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记者 王军
株洲日报讯 “‘白源’水果,会更甜。”12月12日,扶贫干部贺建辉又在朋友圈更新《白源印记》,“一家知识产权代理公司,正在给村里的特色水果提交商标注册申请,200亩果园有望‘涨身价’。”
3年未曾间断,13万字,88名贫困户,贺建辉的扶贫日记,字里行间浸润着酸甜苦辣,记录了一个贫困村退出、25户85人“摘帽”的艰难历程。
2015年10月,市科技局干部贺建辉被派驻炎陵县水口镇白源村驻村帮扶。第一天入户走访,他就了解到一户家庭的窘境:姐妹俩连每天吃一碗米粉都是奢望。他在日记《初访》中写道:“这对姐妹的爷爷拿出贴身放着的、还带着体温的200块钱,说是他在天津打工的儿子上个月寄回来的,要留着来年开春买种子、化肥……”
贺建辉的这篇微文在朋友圈引发“地震”。他的好友纷纷留言:“这是受了多大的苦!”“给我联系方式,我要捐点钱。”朋友圈里的正能量,给了贺建辉启示:“朋友圈有一呼百应的爱心和力量。”此后,写日记成为他每晚的必修课。
当地人讲客家方言,出生于益阳的贺建辉开始时听不太懂,也难以插上话。他一个劲地往村民家里跑,多听、多问、多交流。很快,“200斤的贺胖子”与村民打成一片。走访中,他被毒虫咬伤过,也忍受过太阳的曝晒。最忙的时候,连续21天没回家。
村里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基础为零。贺建辉组织村民到外地“取经”,把做工程的彭老板请到村里考察,调解村里“一分地的恩怨”……这些辛苦忙碌的驻村生活,都记录在他的日记中,充实而有成就感。
通过《白源印记》,更多人认识了白源、了解了扶贫,并自发参与其中。孟楚祥家的孩子享受到助学政策,还得到爱心人士一对一的资助;刘智源的黄桃基地得到微友声援,4000元的挖机费用顺利解决。
贺建辉的日记里还搭建起爱心桥梁——“白源微爱助行动”,第一期筹款1325元。他用这笔钱帮助贫困户黄阁炎盖新瓦、修屋渠,35平方米房子焕然一新。
浓缩版的脱贫攻坚大戏,迎来一批忠实粉丝。有一篇日记的点赞和评论超过500人次。同事易遥成为贺建辉的“铁粉”,3年来捐了1.2万元,支持村里贫困户的一对子女求学。岳父曾因贺建辉“不着家”而有“微词”,后来被《白源印记》记录的事迹所感动,主动拿出8双鞋子,让贺建辉带给村里的贫困户。
3年时间,贺建辉在村里住了645天,白源村顺利退出贫困行列。
“很多年后,再看《白源印记》,我希望村里人还能想起我这个活泼的胖子。”贺建辉笑着说。